曹國亮又一次踏上美國土地時,行李箱里裝著的不只是商業計劃,更是一個中國烘焙品牌的十年積淀。這位連續創業者計劃將爸爸糖的門店開到吐司的發源地,這個看似冒險的決策背后,是他對烘焙市場十年的深刻洞察。
2015年,當曹國亮決定在烘焙領域二次創業時,這個行業還處于"區域割據"狀態。全國性連鎖品牌屈指可數,區域市場被地方品牌牢牢占據。這位曾將奶茶品牌做到千店規模的創業者,敏銳地捕捉到吐司品類的市場空白——在國內,吐司只是烘焙店的配角,而在日韓歐美,它卻是貨架上的主角。
"當時國內烘焙店的吐司就像米飯中的雜糧飯,可有可無。"曹國亮回憶道。他發現中國消費者更習慣"開袋即食"的吐司,但市面上的產品要么口感干澀,要么需要二次加工。這個痛點成為爸爸糖的突破口,他們決定將吐司打造成可以直接食用的美味主食。
創業初期,團隊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打磨產品。從吐司的克重到口味,從門店動線到設備配置,每個細節都經過反復推敲。2016年7月,三家測試門店分別在商業街、商場和社區落地,這種多場景布局策略為后續擴張提供了寶貴數據。首年三家門店的成功驗證了商業模式可行性,也堅定了團隊專注吐司品類的決心。
2018年成為品牌發展轉折點。當社區店模式趨于成熟時,曹國亮果斷調整戰略,將擴張重心轉向購物中心。"要成為大眾熟知的品牌,必須進入高流量場景。"這個決策讓爸爸糖快速提升知名度,門店數量在2021年突破500家,并獲得IDG資本過億元融資。
但快速擴張帶來的供應鏈壓力在2023年集中顯現。紅餐大數據顯示,當年烘焙賽道新增12.2萬家門店的同時,有12.01萬家門店關閉,凈增長僅1874家。爸爸糖也進入調整期,關閉了部分不盈利門店,其中既有主動優化也有被動調整——商場根據流量算法"換血"商戶,導致部分門店合約無法續簽。
"我們從未想過做網紅品牌。"面對行業洗牌,曹國亮顯得格外冷靜。在他看來,爸爸糖能存活十年,靠的是對產品品質的堅持。每家門店都采用"前店后廠"模式,從面粉到吐司的全過程在店內完成,這種重資產模式確保了產品新鮮度,但也帶來了更高的運營成本。
2023年與盒馬合資建設的糖盒工廠,標志著爸爸糖向制造業延伸。這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自動化工廠,實現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全程控制,每天為盒馬生產7萬多包吐司。與此同時,谷百分貝果工廠的建成,使爸爸糖成為開市客、奧樂齊等零售體系的貝果供應商。
當前爸爸糖正在進行新一輪戰略調整。無錫新開的直營店采用"裸放"陳列方式,將現制特色最大化展示。商品結構也從單一吐司擴展到零食類烘焙產品,滿足消費者更高頻的需求。價格體系同步優化,600克吐司均價30元,實際單位重量價格與市場主流產品持平。
"創業就像種樹,不能只盯著樹冠生長。"曹國亮將90%的精力投入供應鏈建設,計劃打造多座超級工廠提升生產效率。線上渠道的拓展也在同步推進,希望通過更便捷的方式觸達消費者。這種穩扎穩打的策略,源于他對行業周期的深刻認知——烘焙市場每五年就會經歷一次洗牌,現在幾乎每年都在變化。
這位從甘肅農村走出的創業者,將童年經歷轉化為獨特的商業哲學。"小時候吃不飽飯的經歷,讓我更懂得敬畏市場。"在他看來,企業就像人一樣會生病也會痊愈,關鍵是要保持調整能力。現在家庭美滿的他,將商業成功定義為"晚上有飯吃"的踏實感,這種樸實的價值觀支撐著他應對行業波動。
當被問及爸爸糖的未來時,曹國亮的回答簡單直接:"這輩子只想把面包做好。"在這個每年都在洗牌的行業里,能存活十年本身就已經是種成功。對于這位經歷過奶茶行業興衰的創業者而言,保持清醒、持續改進,或許就是穿越周期的最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