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美股市場見證了一場中概股格局的微妙變化——拼多多市值短暫超越阿里巴巴,引發外界對這家電商巨頭未來的種種猜測。彼時,馬云公開表態:“阿里會變,阿里會改。”兩年后的今天,阿里巴巴用一組數據回應了質疑:截至2025年9月30日,其美股市值達4262億美元,較兩年前近乎翻倍;港股市值突破3.3萬億港元,年內漲幅達120%,創近四年新高。而這場逆襲的關鍵推手,并非傳統電商業務,而是曾被視為“配角”的阿里云。

2025年二季度財報顯示,以阿里云為核心的云智能集團單季收入達333.98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創近三年新高。這一數字背后,是阿里云從“技術支撐”到“業務引擎”的戰略躍遷。更值得關注的是,其AI相關產品收入已連續八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成為拉動業績的核心動力。在全球科技巨頭競逐AI的賽道上,阿里云正以“全棧AI服務商”的新定位,試圖重新定義阿里的智能時代。
這場變革的操盤手,是阿里第一代程序員、現任CEO吳泳銘。1996年,剛從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吳泳銘,便加入了馬云創辦的“中國黃頁”,成為最早追隨馬云的技術骨干之一。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時,他出任技術總監,此后歷任支付寶CTO、淘寶CTO、阿里健康董事長等職,技術與管理經驗兼備。2023年9月,在阿里深陷質疑之際,吳泳銘臨危受命,從分支業務管理者升任集團CEO,并親自兼任阿里云董事長兼CEO,開啟了一場“加減法”改造。
“加法”體現在戰略定位上。吳泳銘明確提出“用戶為先”和“AI驅動”兩大戰略,將AI技術作為集團未來發展的核心引擎,而阿里云正是這一戰略的載體。他多次強調:“AI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與此同時,“減法”則聚焦于業務結構優化。2023年三季度,面對阿里云僅2%的同比增速,吳泳銘叫停了原定的分拆上市計劃,轉而聚焦高價值的公有云服務與AI技術攻堅,主動削減低利潤率的項目式收入。這一調整為后續業務質量提升與盈利能力改善奠定了基礎。
數據印證了轉型的成效。2023年二季度,阿里云營收占比為10.73%;到2025年二季度,這一比例已升至13.49%,增速在集團各大業務板塊中排名第一。根據IDC報告,2025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上大模型調用量市場中,阿里云以27%的份額位居第二;而在Omdia統計的中國AI云市場中,阿里云以35.8%的份額位列第一,超過第二至四名總和。盡管不同機構統計口徑存在差異,但兩組數據均表明,阿里云已穩居國內AI云市場“第一梯隊”。
吳泳銘的野心不止于此。在2025年云棲大會上,他首次提出阿里云的終極目標:在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基礎上,邁向能自我迭代、解決氣候與能源等重大問題的超級人工智能(ASI)。為支撐這一愿景,阿里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超3800億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金額超過過去十年投入總和。這一“土豪式”投入計劃,凸顯了阿里云在AI時代的技術野心。
從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的“十八羅漢”之一,到如今掌舵阿里云的技術領袖,吳泳銘的職業生涯與阿里發展深度綁定。他低調務實,被稱為阿里“掃地僧”,卻在關鍵時刻以“尖刀”之姿,剖開阿里業務結構的舊格局,為其開辟出一條錨定AI時代的新賽道。正如馬云所言:“阿里會變,阿里會改。”而這場變革的答案,或許就藏在吳泳銘與阿里云共同書寫的AI篇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