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巨頭馬斯克宣布推出由Grok大模型驅動的AI百科平臺GrokiPedia,并宣稱其將以“更精準、更中立”的內容挑戰(zhàn)維基百科時,這場關于知識生產方式的爭論迅速成為焦點。維基百科并未回避這場交鋒,反而在其面向美國用戶的募捐公告中明確表態(tài):“近25年來,我們始終相信知識應由人類創(chuàng)造,而非機器。”這一回應,不僅是對自身非營利本質的重申,更隱含著對科技巨頭潛在操控風險的警惕。
維基百科強調,其內容由全球志愿者協作完成,每一處修改都經過社區(qū)討論、引用核查與編輯博弈,是“人類理性與協作的產物”。相比之下,GrokiPedia的所有條目均由xAI的Grok模型自動生成與編輯,盡管馬斯克稱其為“理解宇宙的重要一步”,并批評維基百科存在“宣傳與偏見”,但后者反擊稱,自身雖不完美,卻從未試圖推動特定觀點,而AI生成內容即便表面中立,也因訓練數據隱含偏見、模型事實幻覺及缺乏可追溯編輯歷史,在權威性與透明度上備受質疑。
這場爭論的實質,是兩種知識生產范式的根本分歧。維基百科代表“集體智慧”模式:知識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商、修正與共識形成,過程雖慢,但可審計、可問責;而GrokiPedia則代表“算法權威”模式:知識由模型“推斷”生成,效率極高,卻缺乏透明推理鏈與社區(qū)制衡。在虛假信息泛濫的當下,維基百科對“人類智慧洗禮”的強調,實則是對信息可信度底線的堅守;而馬斯克押注的AI百科,則試圖以技術效率重構知識獲取方式。
目前,GrokiPedia尚未開放公眾編輯,所有內容完全封閉于xAI系統之內;而維基百科日均仍有數萬志愿者貢獻編輯,其開放性與協作性遠超前者。兩者路徑迥異,短期難言勝負,但這場交鋒已清晰劃出時代分野:當AI能“寫出”百科全書,人們是否還愿意相信沒有人類參與的知識?維基百科的答案堅定而樸素——真正的知識,永遠需要人的溫度、責任與對話。
維基百科的回應不僅是對自身立場的捍衛(wèi),更是對知識本質的深刻思考。在算法主導的時代,它提醒人們:知識的合法性不僅在于其準確性,更在于其產生過程是否透明、可問責,以及是否承載著人類的價值觀與責任。而馬斯克的GrokiPedia,則將這場關于知識哲學的討論,推向了更廣闊的公共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