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俄羅斯方面緊急請求,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隊于近日執行了一場跨國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執行任務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固定翼飛機“雪鷹601”,該機于11月14日成功將一名俄羅斯和平站患病人員轉運至新拉扎列夫站,為后續洲際撤離爭取了寶貴時間。此次救援不僅體現了中俄兩國在極地科研領域的密切協作,更彰顯了中國在南極國際救援中的責任擔當。
作為我國極地考察的重要裝備,“雪鷹601”自2015年投入使用以來,已多次參與國際救援任務。該機于10月25日提前抵達南極,為本次考察行動提供空中保障。此次救援行動中,飛機在極端天氣條件下完成跨站轉運,再次驗證了其適應極地環境的可靠性能。據相關人員介紹,該機型不僅提升了我國南極考察的空中運輸能力,更成為國際極地救援體系中的重要力量。
本次南極考察隊由自然資源部組織,于11月1日正式啟程。考察隊由“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科考船共同保障,成員來自國內80余家科研單位,總人數超過500人。值得關注的是,考察隊還邀請了泰國、智利、葡萄牙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參與,形成了多國聯合的極地科研團隊。此次考察預計將持續至2026年5月,是我國南極科考史上規模最大、參與國家最多的一次綜合性考察。
考察隊將重點推進三項核心任務:首先是秦嶺站配套設施建設,包括科研棟完善、儲油供油系統升級和通訊網絡優化等工程;其次是開展多學科綜合調查,在南極半島、阿蒙森海等典型海域實施海洋、生物、化學、大氣和冰川等領域的系統觀測,研究氣候變化對南大洋生態系統的影響;第三是進行重大裝備技術驗證,我國首次在南極內陸實施冰層深處湖泊科學鉆探試驗,同時對自主研發的“雪豹”6x6輪式載具和THT550全液壓牽引裝備進行實地測試。
此次冰層鉆探試驗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科研人員將在冰層深處探索未知湖泊環境,研究地質特征與極端環境生命存在形式。這些數據將為全球氣候演化研究提供關鍵支撐。同時,國產裝備的南極驗證工作也取得突破,新型載具和牽引裝備在極端環境下的性能表現,將為我國極地裝備研發積累寶貴經驗。考察隊表示,所有任務均按計劃穩步推進,各國際合作項目進展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