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中,NASA于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正書寫著傳奇篇章。近日有消息稱,預計在2026年11月13日,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與地球距離達到一光日(即光在真空中行進一天的距離)的人造物體。
宇宙的浩瀚無垠與人類人造物體的航行速度形成了鮮明對比。目前,人類最快的載人航天速度紀錄由1969年的阿波羅10號保持,其時速為39,937.7公里。按照這個速度飛行一個天文單位(AU,日地平均距離),需要3730小時,約合155天。例如,飛抵太陽就需要這么長的時間,而光信號從地球抵達同一位置僅需8分20秒。
“旅行者1號”目前已經取得了諸多非凡成就。它距離地球約169.5 AU,是首個穿越太陽風層頂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地球發出的信號要抵達它當前的位置,需要23.5小時。按照它目前61,198公里/小時的速度計算,還需一年多時間,信號傳輸延遲才能延長至24小時整。
IFLScience的天文專家阿爾弗雷多?卡皮內蒂博士,基于NASA“太陽系之眼”的數據進行計算后得出,“旅行者1號”將于2026年11月13日抵達距離地球259億公里的位置,這一距離恰好是光在真空中行進一天的距離。此后,盡管地 - 器距離會隨地球公轉有所變化,但“旅行者1號”與地球的距離不會再短于24光時。
“旅行者1號”自1977年9月5日發射以來,已經飛行了48年零2個月。它依靠钚 - 238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供電,預計到2030年代初能量將會耗盡。不過,即便能量耗盡,它仍會繼續飛行,朝著理論中的奧爾特云進發,最終離開太陽系。大約四萬年之后,它將與另一顆恒星“Gliese 445”近距離接觸。
NASA解釋道,遙遠的奧爾特云標志著太陽系的引力邊界,這片廣闊區域存在大量尚未被發現的天體。短周期彗星可能源自奧爾特云內部的散射盤,長周期彗星則可能來自其外部球狀區域。這些彗星通常只有在受到恒星擾動或銀河潮汐影響時,才會罕見地靠近太陽。若按照最小估算值,即奧爾特云起始于距太陽約1000 AU處,“旅行者1號”可能于300年后抵達奧爾特云內緣,但要穿越其外緣仍需3萬年時間。
在穿越奧爾特云的過程中,“旅行者1號”大概率能保持完好,因為太空并非像科幻作品描繪的那樣布滿密集的小行星。此后,它將在漫長歲月中持續航行。NASA表示,穿越奧爾特云后,“旅行者1號”將繼續在太空中漂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遠離恒星、遠離光與熱。
約4萬年后,“旅行者1號”將與恒星AC +79 3888(即Gliese 445)發生一次較近接觸。雖然它花了35年才到達星際空間,但需要4萬年時間才能讓“旅行者1號”距離Gliese 445比距離太陽更近,屆時它將接近至約1.7光年的距離。盡管半人馬座α星是目前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但受天體運動影響,4萬年后“旅行者1號”與Gliese 445的距離將縮短至1.7光年。
另有研究對逃離太陽系的探測器未來的恒星飛掠情況進行了分析,提出其接近Gliese 445的時間可能接近44,000年。據了解,Gliese 445是一顆質量約為太陽三分之一的M型主序星。目前它距離地球約17,000光年,而在未來與“旅行者1號”接近時,其距離地球約3.5光年。
研究還指出,從概率上看,航天器接近恒星的頻率與太陽相當,大約每5萬年接近一顆距離1秒差距以內的恒星。更多距離較遠的接近事件則因數據不確定性難以預測。團隊進一步計算發現,約30.3萬年后,“旅行者1號”將接近主序星TYC 3135 - 52 - 1,距離約0.965光年。不過,研究認為探測器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被恒星捕獲,它將繼續在宇宙中漂行,只有它攜帶的金唱片相伴。航天器與恒星發生碰撞的時間尺度約為1020年,這意味著航天器的未來依然十分漫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