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實施了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將風云三號08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此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顆衛星作為風云三號氣象衛星系列的第八顆成員,入軌后被命名為H星,將承擔起接替風云三號D星在軌業務的重要使命,顯著提升對全球溫室氣體等環境要素的精細探測能力。
風云三號H星裝備了包括大氣探測和溫室氣體監測在內的九臺先進載荷,其配置與性能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特別是全新研制的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能夠實現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關鍵溫室氣體的高精度監測,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指出,風云三號H星是國內首個具備100公里寬幅監測能力且精度超越現有在軌國際碳衛星的國產衛星。這一突破將極大提升我國獲取全球、亞洲乃至中國各省市,甚至縣級區域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換信息的時效性,格點數據精度可達一公里,為碳排放監測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
此次發射的風云三號08星還攜帶了多項高科技設備,其中全新升級的廣角極光成像儀尤為引人注目。該設備能夠實時預報極光的強度和范圍,為科學家研究極光現象提供寶貴數據。極光作為夜空中壯麗的自然景觀,其形成與太陽風和地球磁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而風云三號H星的加入將深化我們對這一現象的理解。
風云三號H星投入運行后,將提供涵蓋云輻射、大氣參數、空間天氣及應用支撐等六大類共計70種產品,全面保障氣象領域的核心業務需求,顯著提升各類天氣預測預報的精準度。
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首顆風云氣象衛星發射以來,已成功發射22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衛星達9顆,形成了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極地軌道和傾斜軌道相結合的衛星組網觀測體系。風云三號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圍繞地球南北兩極運行,根據觀測時間可分為“上午星”和“下午星”,雙星組網觀測確保了氣象數據的時空均勻分布。
風云三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胡秀清介紹,風云三號D星自2017年發射以來,在氣象觀測、天氣預報、災害應對及科研等領域發揮了核心支撐作用,填補了我國在極區和遠洋等傳統觀測盲區的資料空白。目前,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已分三個批次建設了八顆衛星,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極軌氣象衛星業務綜合觀測體系。
風云氣象衛星不僅服務于國內,還積極走向世界,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為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衛星數據服務。作為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支柱和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下的“值班衛星”,風云三號衛星實現了對全球大氣及地表環境的全天候動態監測,遙感儀器探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風云三號H星的加入,將為國際社會的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工作提供更多中國方案和數據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