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凌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歷史性時刻——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搭載風云三號08星成功升空,衛星精準進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標志著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596次飛行任務,為全球氣象監測領域注入新動能。
作為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家族第八位成員,08星入軌后將冠以"H星"之名,全面接替風云三號D星承擔全球觀測任務。該衛星搭載9臺國際先進水平的遙感設備,其中全新研制的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尤為矚目。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指出,該設備具備100公里幅寬的觀測能力,碳排放監測精度超越現有國際碳衛星,可實現從全球到縣級行政區的人為碳排放與自然碳交換數據反演。
在空間天氣監測領域,H星帶來突破性進展。其配備的廣角極光成像儀Ⅱ型與電離層光度計,能在遠紫外波段實時捕捉極光動態與電離層變化。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空間天氣技術研發室處長宗位國介紹,這套系統可獲取極光形態、粒子沉降能量等關鍵參數,顯著提升我國對磁暴等空間天氣事件的預警能力。
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商建透露,H星穩定運行后將提供6大類70種數據產品,涵蓋云輻射、大氣參數、空間天氣等核心領域。該星作為極軌氣象衛星"下午星"序列的新成員,將與晨昏軌道、上午軌道衛星形成三維觀測網絡,每日可對全球任意地點進行4次以上精準探測。
我國氣象衛星體系歷經四十年發展,已形成由22顆衛星組成的立體觀測網絡。目前在軌運行的9顆衛星構建起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軌道與傾斜軌道的協同觀測體系。風云三號系列作為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通過三代八顆衛星的布局,實現了從單星觀測到四軌聯動的跨越式發展。
作為全球氣象數據的重要提供者,我國風云衛星已為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序列。其全天候、高精度的監測能力,使我國成為國際氣象災害預警與氣候變化研究的關鍵力量。隨著H星的加入,這套覆蓋全球的"太空哨兵"網絡將進一步強化對極端天氣、生態變化的監測預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