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再度傳來捷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托舉風云三號08星騰空而起,衛星精準入軌,標志著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成功開啟太空使命。作為風云三號系列衛星的第八顆成員,這顆被命名為H星的衛星將接替風云三號D星,承擔起全球溫室氣體監測等核心任務,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風云三號H星搭載了9臺國際領先的遙感載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新研制的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該儀器具備100公里寬的觀測幅寬,其監測精度超越了當前在軌的四顆國際碳衛星,可實現全球范圍內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高精度反演。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指出,該衛星將大幅提升我國從全球到縣級尺度的碳排放監測能力,格點數據分辨率可達1公里,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精準的科技支撐。
在空間天氣監測領域,風云三號H星同樣表現卓越。其升級的廣角極光成像儀可實時監測極光強度與范圍,為太陽活動引發的磁暴預報提供關鍵數據。衛星運行后,將提供云輻射、大氣參數、空間天氣等6大類70種產品,全面覆蓋氣象核心業務需求。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胡秀清表示,H星作為極軌氣象衛星“下午星”家族的新成員,將與“上午星”協同觀測,形成時空分布更均勻的全球探測網絡。
我國風云氣象衛星自20世紀80年代啟動研制以來,已形成包含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極地軌道和傾斜軌道的立體觀測體系。目前在軌的9顆衛星中,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占據半數,分三批建設8顆衛星。其中第三批衛星采用晨昏、上午、下午三顆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加一顆傾斜軌道降水測量衛星的布局,D星、E星、F星與G星已實現組網,形成四個軌道聯動的綜合觀測體系。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02批的關鍵衛星,風云三號D星自2017年服役以來,在氣象觀測、災害應對等領域發揮核心作用。其獲取的全球大氣溫度、濕度、云層等數據,填補了極區、遠洋等傳統觀測盲區。H星接替后,將延續這一優勢,并進一步提升對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的監測能力。
目前,風云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序列,為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數據服務。從極地冰蓋到熱帶雨林,從城市上空到海洋深處,這顆“中國星”正以國際領先的探測能力,為全球氣象防災減災、生態保護和氣候變化研究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