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再次傳來捷報,一枚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于近日騰空而起,成功將風云三號08星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我國氣象衛星領域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風云三號08星,作為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家族的第八位成員,入軌后被命名為H星。它將肩負起接替風云三號D星在軌業務的重任,進一步強化我國對全球溫室氣體的精細探測能力。這顆衛星不僅繼承了家族的優良傳統,更在配置和性能指標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搭載了包括大氣探測、溫室氣體監測在內的9臺各類載荷。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全新研制的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該儀器具備對全球范圍內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進行高精度監測的能力,將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寶貴的數據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這顆衛星擁有100公里寬的幅寬,且精度超越了目前在軌的四個國際碳衛星,將極大提升我國獲取全球、亞洲乃至中國各省區市,甚至縣級層面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換信息的及時性。
風云三號H星的發射,不僅意味著我國氣象衛星技術的又一次飛躍,更將對我國在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監測以及綜合防災減災等領域的能力產生深遠影響。該衛星運行后,將能夠提供云輻射類、大氣參數類、空間天氣類和應用支撐類等6大類70個產品,全面保障氣象領域的核心業務,提升各類天氣預測預報的準確性。
特別風云三號H星還搭載了全新升級的廣角極光成像儀。這一高科技產品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對極光強度和范圍進行實況預報。極光,作為夜空中絢爛的光影現象,其形成與太陽風和地球磁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而風云三號H星的加入,將使我們能夠更準確地捕捉這一自然奇觀的動態變化。
回顧我國風云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自20世紀80年代首顆衛星發射以來,已成功發射了22顆。目前,在軌的有9顆,它們共同構成了包含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極地軌道和傾斜軌道的衛星組網觀測體系。風云三號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其“上午星”和“下午星”的雙星組網觀測模式,使得氣象衛星系統更加完整,能夠更好地獲取時空均勻分布的探測資料。
風云三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胡秀清介紹,風云三號D星自2017年發射并投入業務運行以來,在氣象觀測、天氣預報、災害應對及科研等領域發揮了核心支撐作用。它獲取的多維度氣象數據,填補了我國在極區、遠洋等傳統觀測盲區的資料空白。而風云三號H星的加入,將進一步優化這一觀測體系。
目前,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已分3個批次建設了8顆衛星。其中,第3批衛星包括風云三號E星、F星、H星、G星,按照晨昏、上午、下午三顆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和一顆傾斜軌道降水測量衛星的布局進行建設。目前,風云三號D星、E星、F星與G星已實現組網,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極軌氣象衛星業務綜合觀測體系。
我國風云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為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衛星數據服務。風云三號H星作為新成員,將為國際社會的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工作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和數據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