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驍龍峰會·中國現場,具身智能成為產業界熱議的核心話題。這場由高通發起的行業對話匯聚了芯片、機器人、智能終端等領域的領軍者,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直言當前技術路線碎片化嚴重,"各家方案差異大導致行業熱鬧卻進展緩慢,現階段模型尚未達到實用標準,開放協作比閉門造車更有價值"。
王興興以宇樹科技最新開源的世界模型為例,指出該模型雖包含完整數據集和部署代碼,但距離工廠落地仍有差距。"這類似于OpenAI早期開源GPT-1/2的策略,當商業價值尚未顯現時,開源能加速整個生態進化"。他透露宇樹正嘗試多種技術路線,包括自主開發及第三方合作,"在AI領域保持謙卑很重要,過去的技術框架可能成為創新枷鎖"。
針對機器人硬件痛點,王興興提出顛覆性觀點:未來機器人每個關節或僅需一根線纜。他以新能源汽車線束優化為例,指出當前工業機器人60%-70%故障源于線纜問題,"減少線纜需要突破通信協議瓶頸,這雖是長期工程但極具價值"。在算力部署方面,他建議將峰值功耗控制在100W以內,"手機芯片經過適配完全能滿足機器人需求,這需要芯片廠商重新思考設計架構"。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從終端應用角度提出,端側模型將成為Agent系統的核心編排者。"云端處理復雜計算,端側負責實時感知和隱私保護,這種協同已是行業共識"。他以汽車座艙場景舉例,當端側模型檢測到兒童哭鬧時,可自主調用云端語言模型進行安撫,"這種設計既保證響應速度,又避免云端持續監控帶來的隱私風險"。李大海強調端側模型需持續提升知識密度,"面壁智能計劃每三個月將模型知識量翻倍,這與云側追求智能水平提升形成互補"。
理想汽車副總裁勾曉菲聚焦汽車場景的Agent服務化轉型。他指出自動駕駛普及后,車內空間服務將成為差異化競爭關鍵,"今年理想同學已接入代駕、繳費等生活服務,未來用戶選擇Agent的標準將與選擇操作系統一致——看其能提供多少服務"。他認為AI正在打破終端生態孤島,"PC的鼠標鍵盤交互、手機的觸控交互都將被自然語言交互統一,汽車將成為重要的服務入口"。
中科創達聯合創始人耿增強則關注行業標準缺失問題。他指出當前AI應用存在嚴重碎片化,"不同芯片、操作系統、模型框架導致重復開發,急需跨終端的AI OS或統一Agent框架"。他描繪了未來技術架構:云端作為超級Cloud OS,終端設備作為Agent與其協同,"傳統Linux、Android將成為虛擬化層,AI催生的新UI需要全新操作系統"。中科創達已與高通共建智能汽車和物聯網創新中心,并與火山引擎合作混合AI方案,"產業共建能加速單設備智能向設備間協作進化"。
這場產業對話揭示出,具身智能的發展正從技術探索轉向生態共建階段。當被問及機器人ChatGPT時刻何時到來,王興興給出明確路線圖:今年底實現實時動作生成,明年底完成陌生場景任務執行,數年內達成99.9%操作成功率。"當機器人能在未知環境中通過自然語言完成任務時,真正的變革才會發生",他強調這需要整個產業鏈在芯片、通信、安全等領域協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