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辦的2025驍龍峰會·中國活動上,來自機器人、智能汽車、芯片研發等多個領域的行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具身智能、端側AI、Agent系統等前沿技術展開深度對話。這場由高通牽頭的產業交流,不僅揭示了當前技術發展的關鍵瓶頸,也為跨領域協同創新指明了方向。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發言中直言,當前機器人行業存在技術路線割裂的問題。他以機器人動作生成技術為例,將其發展拆解為四個階段:從固定動作演示到實時動作生成,再到陌生場景任務執行,最終實現高精度操作。目前行業僅完成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預計今年底至明年初突破,而要達到99.9%操作成功率的終極目標,仍需數年時間。他特別強調,通信協議與芯片設計是制約機器人發展的核心因素。
“工業機器人70%的故障源于線纜問題,這和十年前新能源汽車線束冗余的情況如出一轍?!蓖跖d興指出,機器人減重降耗的關鍵在于提升通信效率。他透露,宇樹科技正致力于將機器人手臂線纜數量壓縮至1根,這需要芯片廠商在通信協議層面實現突破。對于算力部署難題,他提出將機器人峰值功耗控制在100W以內的目標,并認為手機芯片經過適配后完全能滿足機器人需求。
在模型開發層面,王興興主張建立更開放的協作生態。他以宇樹開源的世界模型為例,解釋稱當前行業模型普遍存在“能用但不好用”的困境,與其各自為戰不如共享基礎架構。這種思路與OpenAI早期開源GPT-1/2的策略不謀而合,旨在通過社區協作加速技術迭代。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從端側AI的角度提出補充觀點。他認為端側模型將成為Agent系統的核心編排者,其“永遠在線”的特性使其在隱私保護和實時響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以汽車座艙場景為例,端側模型可自主判斷是否需要調用云端服務,既避免隱私泄露風險,又能實現快速響應。他提出每三個月提升一倍模型知識密度的目標,強調端側AI需要與芯片廠商開展深度協同優化。
理想汽車智能空間研發負責人勾曉菲則關注Agent的服務落地問題。他指出,當自動駕駛成為標配后,車內空間的差異化競爭將轉向服務能力。理想汽車正在構建的“理想同學”Agent系統,已實現從出行服務向生活服務的延伸,用戶可通過自然語言完成點咖啡、交水電費等操作。這種服務生態的構建,預示著AI將打破終端設備的生態孤島,形成跨平臺的統一交互范式。
中科創達執行總裁耿增強從行業標準化的角度提出解決方案。他指出當前AI應用存在嚴重的碎片化問題,底層芯片、操作系統、模型框架的差異導致重復開發成本高企。他呼吁建立跨終端的AI OS或統一Agent框架,通過云端Cloud OS與終端Agent的協同,實現智能服務的無縫流轉。中科創達與高通共建的創新中心,以及與火山引擎合作的混合AI方案,正是這種產業協同模式的實踐探索。
這場技術盛宴揭示出,具身智能的發展既需要突破通信協議、芯片架構等底層技術,也依賴模型開源、服務生態、行業標準等上層建設。當高通搭建的交流平臺匯聚起產業鏈各環節的創新力量,或許意味著機器人產業正從“各自為戰”轉向“協同進化”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