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會議中心的聚光燈下,雷軍第六次站上年度演講臺,以“改變”為主題,向外界揭開小米同時進軍手機、芯片、汽車三大高門檻領域的戰略密碼。這家成立僅十五年的科技企業,正以獨特的路徑打破行業壁壘,在多個領域實現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蛻變。
當蘋果宣布放棄十年造車計劃時,小米汽車已交出驚艷答卷:SU7 Ultra在紐北賽道創下量產電動車最快紀錄,連續九個月銷量超越特斯拉Model 3,YU7預售18小時鎖單量達24萬臺,相當于Model Y中國區半年銷量。更引人注目的是,這款售價超50萬元的純電轎車,今年上半年包攬該價位段銷量與純電市場雙料冠軍,打破豪華車市場長期被BBA與特斯拉壟斷的格局。
芯片戰場同樣傳來突破性進展。繼2017年澎湃S1芯片“叫好不叫座”后,小米今年推出的3nm制程玄戒O1處理器,使其躋身蘋果、高通、聯發科之后全球第四家具備自主設計能力的企業。這款被雷軍稱為“從差點死了到活下來”的芯片,不僅讓小米掌握產品迭代主動權,更在屏幕技術、影像系統、續航能力等維度形成對標iPhone的實力。最新發布的小米17系列首次采用“三杯”策略,標準版7000mAh電池容量近乎iPhone 17的兩倍,計算攝影與夜拍能力達到行業頂尖水平。
創新交互方式成為小米手機突圍的利器。17 Pro搭載的“妙享背屏”在相機模組旁開辟第二塊屏幕,實現時鐘顯示、音樂控制、通知提醒及后攝自拍取景功能。這項突破性設計背后,是小米在功耗平衡、機身厚度控制等領域的深度研發。當其他廠商仍在探索雙面屏可行性時,小米已率先完成商業化落地,重新定義手機交互邊界。
三大戰場的同步突破,源于小米對行業拐點的精準把握。2020年啟動手機高端化時,恰逢5G換機潮與華為受限帶來的市場空檔;2025年推出玄戒O1芯片,則踩準臺積電3nm工藝成熟的時間節點;2021年宣布造車計劃,精準卡位燃油車向電動車轉型、智能化技術尚未形成壁壘的關鍵期。這種連續三次命中行業風口的戰略眼光,構建起小米獨特的競爭壁壘。
重資產投入策略彰顯小米的技術野心。過去五年累計研發投入超1020億元,未來五年計劃再投2000億元。芯片領域組建2500人團隊,投入135億元直指3nm制程;汽車板塊承諾十年投入百億美元,首座超級工廠引入700余臺機器人,實現車身關鍵工藝100%自動化。這種“一步到位”的打法,使小米在制造標準上直接對標豪華品牌。
差異化競爭策略成為破局關鍵。手機領域通過支持iPhone互聯互通展現技術自信,芯片領域以自研路徑避開同質化競爭,汽車板塊則將百萬級豪車的定制服務下放至30萬元價位段。紫水晶車漆的雙層清漆工藝、龍膽藍內飾的歐洲白蠟木飾板等細節,重新定義該價位段的產品標準。
支撐三大業務協同發展的,是小米獨有的生態優勢。7.31億月活用戶構成天然種子市場,手機用戶向汽車、家電產品的轉化形成強大協同效應。這種“硬件+軟件+互聯網”的跨界整合能力,使小米構建起其他廠商難以復制的“人車家全生態”體系。當傳統車企困于軟件短板、互聯網公司止步硬件制造時,小米已實現多領域的能力貫通。
關鍵人物的戰略決斷力貫穿發展始終。從“十年百億美元造車”的魄力,到芯片領域持續投入的堅持,創始人雷軍的技術背景與商業嗅覺成為重要推力。這種自上而下的戰略定力,在上市公司普遍追求短期回報的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
小米的突破折射出科技產業競爭范式的轉變。用戶需求從單一產品向完整解決方案演進,競爭格局從單品對抗升級為生態體系較量。當其他廠商忙于外部合作時,小米已憑借自主生態占據先機。這種跨行業的經驗流通,正在重塑汽車、手機等產業的創新邏輯,為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考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