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港股近日迎來新一輪市值攀升,9月24日舉辦的云棲大會上,公司宣布將追加AI領域投入計劃,推動股價當日收漲9.16%,總市值突破3.32萬億港元。這一漲幅使阿里巴巴年內市值實現翻倍,創下近四年新高。市場分析指出,集團決策層對AI戰略的持續加碼,正成為驅動資本市場的核心動力。
自今年初以來,阿里巴巴股價波動與AI資本支出(Capex)呈現強關聯性。2月,集團宣布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云與AI基礎設施后,股價在10個交易日內累計上漲超35%;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管理層重申AI投入決心,配合阿里云業績超預期表現,美股單日漲幅達13.5%。資本市場的積極反應,折射出投資者對科技巨頭AI布局的"錯失恐懼癥"——寧可承擔估值泡沫,也不愿錯失行業變革機遇。
這種投資邏輯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共振。美國科技企業甲骨文近期財報顯示,其未履約訂單同比增長359%至4550億美元,與OpenAI合作建設4.5吉瓦數據中心的消息公布后,股價單日飆升40%,創始人財富一度超越馬斯克登頂全球首富。但狂熱背后,行業泡沫隱憂逐漸顯現:8月美股AI概念股集體回調,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顯示,95%的企業生成式AI試點項目對利潤影響微乎其微,引發市場對投資回報率的質疑。
在行業分化加劇的背景下,阿里巴巴的AI戰略展現出差異化路徑。集團CEO吳泳銘在云棲大會上提出,AI發展將經歷智能涌現、自主行動、自我迭代三個階段,終極目標是實現超越人類的超級人工智能(ASI)。為此,阿里云確立兩大戰略支點:一是通過通義千問開源模型構建"AI時代的安卓"生態,二是打造提供智能算力網絡的超級AI云。遠期規劃顯示,到2032年集團全球數據中心能耗將較2022年提升10倍,彰顯長期投入決心。
核心競爭力構建成為阿里獲得資本青睞的關鍵。中金公司研報指出,自有數據、用戶入口和產業生態構成大模型競爭的三要素。相較于單純資本投入,阿里巴巴依托電商、物流、本地生活等業務場景形成的生態閉環,以及通義開源社區積累的17萬個衍生模型、300個開源項目和6億次下載量,構建起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這種"技術+場景"的雙輪驅動模式,使其在AI基礎設施競賽中占據有利位置。
云棲大會的十年變遷印證著行業格局的演變。從最初聚焦大模型技術討論,到如今全面展示AI與產業融合成果,展館內淘天集團、餓了么等阿里系產品的展示面積顯著擴大,通義家族模型取代國際主流模型成為核心展品。最新發布的Qwen3-Max模型在編程能力測試中位列全球第一梯隊,標志著中國企業在基礎模型領域的技術突破。這些變化折射出AI發展從概念驗證向規模化落地的轉變。
全球AI資本支出持續膨脹,摩根士丹利預測2028年前相關投入將達2.9萬億美元。但行業共識逐漸形成:單純堆砌算力已難以贏得資本信任,企業需要證明技術投入能夠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阿里巴巴通過生態協同降低模型落地成本,用場景數據反哺技術迭代,這種"閉環式創新"模式或為行業提供新的發展范式。當市場在泡沫與機遇間搖擺時,能夠證明AI改造物理世界能力的企業,正在獲得更多確定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