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附近海域近日迎來歷史性時刻,一枚運載火箭以一箭十二星的方式將吉利星座第六軌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標志著浙江民營航天企業時空道宇歷時六年完成吉利星座一期組網,中國商業航天版圖再添重要拼圖。該星座已實現在軌衛星64顆的規模,覆蓋全球除極地外的實時通信網絡,每日可處理3.4億次通信需求,支撐2000萬用戶同時接入。
這些翱翔天際的"浙江星"均誕生于臺州灣新區的吉利衛星超級工廠。這座全國首個深度融合汽車制造與航天技術的量產基地,正以"28天造一顆衛星"的效率改寫行業規則。工廠負責人透露,通過移植汽車行業的脈動式生產線和核心專利技術,目標直指"日產一顆衛星"的產能突破。柔性生產系統的引入使單條產線可同時生產多種型號衛星,將制造成本壓縮至傳統模式的十分之一。
汽車產業基因在供應鏈環節展現更強活力。依托三十年積累的"整零協同"模式,當地企業將汽車零部件制造能力轉化為衛星核心部件生產優勢。浙江美洲豹特種設備公司董事長張小中表示,航天級質量標準倒逼傳統生產線升級,推動精密加工產業邁上新臺階。這種跨界融合使衛星制造實現"既能上天,又能量產"的雙重突破。
產業集聚效應在臺州灣新區形成獨特生態。今年上半年,國星宇航研制的"臺州號"算力衛星通過星間激光通信構建太空計算系統,實現"天數天算"的實時數據處理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指出,這標志著太空計算時代正式開啟,人工智能應用突破算力瓶頸向宇宙延伸。
龍頭企業形成的"鏈主效應"持續放大。航天馭星創下"20天決策、2個月簽約、58天落地"的新區速度,其車載艦載地面站研發基地將年產高端測控裝備50套。新落戶的訊聯科技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將在低空經濟產業園建設航空航天電子制造基地,完善衛星產業鏈中游環節。目前新區已集聚80余家空天企業,形成覆蓋復合材料、整星制造、地面應用的完整生態。
制度創新為產業生長提供肥沃土壤。總規模18億元的三級產業基金體系通過"投貸聯動"模式破解融資難題,概念驗證中心與中試平臺構成技術轉化全鏈條。與本地高校共建的"訂單式"人才培養基地,每年輸送500余名空天專業技術人員,為產業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在臺州灣通用機場旁,空港一體化項目與商業火箭發射場正在同步規劃。根據"十五五"產業藍圖,新區將構建包含商業火箭、五類功能衛星、四大領域無人機的"一箭五星四機"體系。這個正在崛起的千億級空天產業集群,正以汽車制造與航天技術的深度融合,書寫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