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6.7億公里的深空,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一束不同尋常的輝光。這團光既沒有彗星標志性的長尾,光譜分析也未檢測到任何分子氣體特征,卻始終與一個直徑約20公里的天體同步移動。這個被命名為3I/Atlas的"星際訪客",正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沖向太陽,速度是地球公轉速度的近兩倍。
這已是人類第三次遭遇此類神秘天體。2017年,"奧陌陌"首次闖入公眾視野時,科學家最初認定其為小行星,直到其突然加速偏離軌道。關于加速原因的猜測層出不窮,氫氣蒸發說因始終未觀測到彗尾而備受質疑。2019年現身的"鮑里索夫"雖帶有明確彗發,卻未提供任何突破性線索。如今3I/Atlas的出現,將謎團推向新高度——其亮度曲線呈現異常陡峭的變化,仿佛在自主發光。
最近的數據比對暴露出更多矛盾。西班牙研究團隊測算其直徑達40公里,而哈佛大學阿維·勒布教授團隊則堅持不超過19公里。光譜分析更是引發激烈爭論:多數研究者聲稱觀測到微弱彗發,應歸類為彗星;勒布團隊卻斷言輝光中不含任何氣體特征,甚至提出這可能是外星飛船的"尾氣"。這種分歧讓人聯想到2023年《自然》雜志發表的論文,該研究通過模擬證明氫氣可推動奧陌陌,但至今未在星際天體中發現氫冰存在的確鑿證據。
面對這個"無法解釋"的發光體,傳統觀測手段完全失效。研究團隊連續9晚使用光譜儀觀測,目標信號始終被背景噪聲淹沒。直到第十天,項目成員老周提出創新方案:"反向追蹤其運動軌跡,精確計算位置后組織多臺望遠鏡同步觀測。"調試過程中意外頻發,智利ATLAS望遠鏡的鏡頭密封墊出現漏光,團隊連夜測試四種替代材料,直至凌晨才完成修復。
8月19日的觀測數據帶來驚人發現:3I/Atlas的亮度在兩小時內驟降50%。最初懷疑是設備故障,反復核查后確認,天體前方的塵埃云突然消散,露出內部更小的固體核心。這一現象徹底顛覆現有認知——彗星的塵埃云不會如此迅速消散,而巖石小行星本不應發光。更令人困惑的是,哈勃望遠鏡最新圖像顯示,其塵埃云邊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纖維狀結構。
目前能確定的信息極其有限:該天體來自人馬座方向,將于10月底抵達近日點,12月與地球最近時距離約2.4億公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勒布教授提議向其發送摩爾斯電碼問候是否可行?天體表面塵埃中是否含有太陽系外的化學物質?研究團隊將觀測計劃調整為多波段協同觀測,11月起中國"天眼"將加入追蹤行列。
有研究者將其比作"沉默的證人",而各類望遠鏡則是"解密工具"。但當前的情況是:證人保持緘默,工具頻頻失效。盡管尚無法確定其是超新星殘骸還是外星探測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攜帶的星際物質可能蘊含太陽系起源的密碼。就像天問二號計劃采集類衛星樣本,每個星際訪客都是宇宙饋贈的珍貴禮物。
當這個快速移動的光點于年底掠過近地點時,是否會釋放出更驚人的信號?深空探測的魅力正在于此——最激動人心的發現,往往藏在未解之謎的褶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