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量子計算機被視為科技領域的“未來之星”,其并行計算能力遠超傳統計算機。然而,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始終橫亙在前——量子比特必須在接近絕對零度(-273.15°C)的極端低溫下運行,否則其脆弱的量子疊加態會因環境擾動而崩潰。這一限制讓量子計算機始終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難以走向實際應用。如今,一項來自佐治亞理工學院和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成果,可能為這一困境帶來轉機。
研究團隊在《先進材料》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中,介紹了一種新型聚合物材料。這種材料以“共軛聚合物”為基礎,通過分子層面的精妙設計,實現了在室溫(約25°C)下穩定存儲和操控量子比特信息的能力。這一突破意味著,量子計算機或許無需再依賴龐大的制冷設備,未來有望像普通電子設備一樣,在常規環境中運行。
量子比特的“疊加態”是其核心優勢,但也是其最大弱點。這種狀態允許量子比特同時表示“0”和“1”,從而大幅提升計算效率。然而,任何微小的溫度波動或電磁干擾,都會導致量子比特“退相干”,即失去疊加態,計算結果也隨之失效。傳統解決方案是將量子比特嵌入金剛石或碳化硅等無機晶體的“氮空位中心”中,利用晶格結構隔離外界噪聲。但這種方法仍需極低溫環境,且材料成本高昂,難以大規模應用。
研究團隊另辟蹊徑,將目光投向了有機聚合物。這類材料通常柔軟易加工,但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容易引發噪聲,加速退相干。為了克服這一難題,團隊設計了一種“供體-受體(DA)型”聚合物結構。供體單元選用“二噻吩并噻唑”,受體單元選用“噻二唑并喹喔啉”,兩者交替連接,形成電子自由流動的通道。這種結構模擬了金剛石NV中心的電子特性,為量子比特的自旋狀態提供了穩定基礎。
為了驗證設計效果,團隊進行了電子順磁共振(EPR)波譜實驗。結果顯示,在室溫下,聚合物的自旋晶格弛豫時間(T1,代表量子比特壽命)約為44微秒,相位記憶時間(Tm,代表相干時間)約為0.3微秒。雖然這一相干時間仍需提升,但已超過許多合成分子基材料,且是在固態下單獨實現的,無需稀釋在特殊基質中。團隊還通過微波脈沖實驗觀察到了“拉比振蕩”,證明了量子比特狀態可被外部輻射自由操控,為量子門操作奠定了基礎。
除了量子計算,這種聚合物還展現出其他潛力。實驗表明,它可作為p型半導體,并穩定用于場效應晶體管(FET),空穴遷移率達到有機半導體的標準值。這意味著,傳統硅基電子電路與基于自旋的量子功能可能集成在同一材料中,為混合設備開發提供新思路。電子自旋對磁場的高度敏感性,使其可用于制造室溫下運行的高靈敏度傳感器,應用于醫療診斷或化學反應監測等領域。
盡管這一成果為量子技術走出實驗室指明了方向,但挑戰依然存在。當前室溫下的相干時間仍需提升數個數量級,才能實現有意義的量子計算。研究團隊承認,電子自旋間的相互作用是限制因素之一,未來將通過優化供體-受體組合和分子結構,進一步延長相干時間。不過,這項研究的意義已不容忽視——它首次證明,通過化學設計,量子相干性可在常溫常壓下“嵌入”固體材料,為量子計算機的實用化開辟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