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升溫,一位國道旁的個體經營者抓住了充電需求增長的機遇,在自有土地上搭建了野生充電站。該場地無租金成本,項目啟動資金約8萬元,涵蓋設備采購與基礎建設費用。
運營首月收入2600元,初期因地理位置隱蔽導致客流量有限。第二個月收入增至3000元,經營者開始觀察到充電需求呈上升趨勢。但第三個月收入驟降至1800元,促使經營者展開現場調研。通過在小賣部門口觀察,發現90%以上用戶為純電動車主,平均充電時長35分鐘,混動車型幾乎未出現。
針對用戶構成特點,經營者調整了經營策略。將原本考慮的燃油添加劑銷售計劃擱置,轉而開發增值服務。第四個月收入回升至4000元,驗證了服務優化的有效性。第五個月引入自助洗車服務,采用二手氣泵設備,制定"充電滿20分鐘可享1元洗車"的捆綁方案。
這項創新服務迅速見效,第五個月綜合收入突破6000元。洗車服務日均使用量達15車次,帶動充電頻次提升30%。目前項目月均凈利潤保持在5000元以上,按此計算約14個月可收回全部投資成本。經營者表示,這種"充電+洗車"的復合模式既滿足了車主需求,又創造了新的盈利點。
該案例顯示,在新能源汽車普及率較高的區域,小型充電站通過精細化運營和增值服務開發,能夠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利用自有場地、控制初期投入、動態調整服務組合等策略,為同類項目提供了可復制的運營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