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打開手機屏幕,各種內容如潮水般涌來,試圖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從知識普及到娛樂逗趣,從深度分析到觀點輸出,我們正處于一個“人人皆可發聲”的時代。然而,表達并不等同于真正的連接,一些公共議題難以深入人心,部分媒體賬號發聲無力,還有自媒體為博眼球而胡編亂造。這些現象不禁讓人思考:年輕人真的不再關注公共議題了嗎?其實不然,他們只是對那種高高在上的表達方式和語態不太買賬。
創新表達的關鍵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更有“人味”。這里的“人”,不是刻板的新聞發言人,而是那些懂生活、能共情、接地氣且能把事情講明白的表達者。這也促使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原創漫評品牌《小央畫話》回歸傳播本質,思考如何讓別人愿意傾聽自己的聲音。
自2022年上線以來,《小央畫話》作為央視網的原創漫評欄目,始終堅守“畫”為形式、“話”為內核的理念,堅持一周三更的頻率,用圖文內容講述公共議題,以生活語言解讀嚴肅話題。
在信息碎片化、議題多樣化的環境中,《小央畫話》精準把握選題切入點,讓讀者一眼就有代入感,從而建立內容共鳴。該欄目主要有三條產品線:對社會議題的柔性回應、生活和心理健康科普、重大節點主題報道。其選題思路是從“身邊”入手,而非“天上”。
在專業知識普及方面,《小央畫話》力求輕松易懂。例如漫畫《忽然發現自己好孤獨》,從心理學角度解析日常生活中的“孤單瞬間”,幫助讀者建立自我安全感、提升幸福感;《為什么越愛越容易吵架》則從身邊現象出發,探討父母、子女、夫妻、朋友之間的矛盾與解決方法;《模糊的表達是一種微妙的暴力》講述了模糊表達帶來的“損耗”,并提供了可行的應對辦法。
對于重大主題內容,《小央畫話》也注重生動性和溫度。以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的長條漫畫《這勝利是為你而來》為例,它沒有強行煽情,而是以“你相信自己是被愛著嗎?”為開頭,用溫和平實、貼近當下的語言,讓觀眾對歷史產生“同情之理解”。
《小央畫話》有著明確的目標受眾——喜歡思考、認真生活、熱愛表達的中青年群體。因此,每一篇“畫話”都從“他們最真實的小情緒”出發,吸引他們點開、分享,并留下自己的故事。
確定了“說什么”之后,“怎么說”就成為了一大挑戰。《小央畫話》通過視覺與語言的創新表達,實現了“說人話”“不討嫌”。視覺是該欄目的基礎,決定了受眾是否愿意“停下來”然后“讀下去”。欄目不斷嘗試不同畫風和敘事方式,探索視覺表達的邊界。例如,夏季發布的家居害蟲科普漫畫《“兄弟你家好香”》,生活化選題畫得“野”一些;反對網暴的漫畫《話吃了那個人》,用構圖營造網絡暴力帶來的壓迫感;介紹中國人死亡文化的漫畫《談談這個中華文化的“違禁詞”》,用留白構建停頓感,讓讀者在畫面中找到情緒的緩沖帶。
“畫”雖是主要呈現形式,但視覺并非主角。《小央畫話》認為“畫得漂亮”不是主要目的,每一張畫都是為了更好地講故事。欄目的視覺畫面不搶鏡、不娛樂化,力圖用每一張圖服務內容、輔助情緒、補充節奏,在處理“棘手”“敏感”話題時,做到足夠鋒利而不銳利。
除了視覺設計,文案語言也是欄目的重要支撐。內容的語言風格決定了它能否被受眾接受。《小央畫話》堅持平視、克制、真實的表達方式,強調“不是在教育人,而是在和人說話”。平視不是“套近乎”“裝熟”,也不是“端架子”“講大道理”,而是與讀者站在一起,傾聽、共振,說出他們想說但沒說出口的話。
比如,今年春節期間發布的漫畫《為何一到過年,很多家庭就吵架?》,聚焦大眾過年回家可能產生的疲憊情緒,如被催婚、被打斷、被誤解、被拿來比較等。欄目沒有站在“要懂父母”的立場批評任何一方,而是溫柔拆解每一個情緒背后的根源,讓讀者知道這不是一個人的困擾。
“不說教、不裝熟,有一點點冷幽默,但絕不越界。”《小央畫話》的語言策略在“說得動人”與“說得有分寸”之間找到了平衡,使內容能持續被理解、被信任、被轉發。
如果把《小央畫話》比作一個人,它有兩個最樸素的目標:讓讀者覺得內容與自己有關,從而留下來;讓讀者傳遞情緒、經驗、觀點,在評論區形成良性互動。對《小央畫話》來說,評論和留言不是內容之后的“附加”,而是創作的起點和延續,是內容本身的一部分。為此,欄目從源頭、節奏、內容三個方面做了互動設計。
在選題設計和結尾文案上,《小央畫話》會留出話題縫隙,讓讀者愿意補充、表達自己的故事。結尾常用引導式提問,如“你有過類似的瞬間嗎?”“你是怎么處理的?”“你今年過年回家嗎?”邀請讀者參與評論區互動。
在傳播節奏上,《小央畫話》有意識地“養互動”。內容發出后,5分鐘內會放出評論,選一條認真或有趣的留言做回復,讓其他讀者知道說話可以被看到。如果有網民留言寫得好,會第一時間點贊、回復,并人工置頂,鼓勵更多人認真分享。
今年春節期間發布的文化科普漫畫《怕蛇的人怎么過蛇年》中,文末互動是評論區點贊最高的讀者將收到作者在設計過程中畫的“小蛇‘丑’圖”一張。這個“假抽獎”打破了讀者開口的心理門檻,讓評論區熱鬧起來。
《小央畫話》還努力做評論區的“活人”,以真心換真心。偶爾會“皮”一下,讓大家知道對面也是會犯懶、會自嘲、會在深夜趕稿的普通人。面對評論區里不同立場、不同聲音,不會高高在上地教育受眾,也不會把批評“雪藏”,而是用理性溫和的回應引導討論,盡力澄清誤解、點明立場。
對《小央畫話》內容團隊來說,評論區是天然的選題庫和復盤室。團隊會將讀者的評論反哺到下一期腳本,從高頻共鳴中挖掘出新的問題線索。互動貫穿在內容生成的邏輯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