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腦機接口技術領域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由南開大學團隊主導的國內首例介入式腦機接口輔助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試驗取得成功。一名67歲男性患者通過該技術配合康復訓練,實現了從臥床半年到借助拐杖行走、獨立飲水的顯著改善,為運動功能障礙治療開辟了新路徑。
這位患者因三次腦梗導致左側肢體完全癱瘓,長期臥床且生活無法自理。今年6月,他成為國內首位接受介入式腦機接口臨床試驗的受試者。醫生通過頸部血管將直徑僅0.3毫米的鈦合金電極支架植入其大腦運動皮層對應血管壁,該裝置可精準采集神經電信號并轉化為運動指令。經過三個月系統康復訓練,患者上肢肌力從0級恢復至3級,下肢肌力達到4級,不僅能完成獨立站立、短距離行走,還可自主完成喝水、抓握等精細動作。
這項突破性技術采用微創介入方式,通過血管途徑將電極植入腦組織表面,避免了傳統開顱手術的風險。研發團隊介紹,支架材料選用醫用級鈦合金與可降解高分子復合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植入后三個月可完全融入血管壁。目前該技術已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三甲醫院啟動多中心臨床試驗,累計治療偏癱患者23例,有效率達82.6%。
在技術標準化方面,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于9月中旬正式發布《采用腦機接口技術的醫療器械術語》行業標準。該標準首次明確了腦電信號采集、解碼算法、神經反饋等32項核心術語定義,為產品研發、臨床評價和監管審批提供了統一規范。標準將于2026年初實施,同步配套的還有《腦機接口設備臨床驗證指南》等5項技術文件。
政策層面,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提出分階段發展目標:到2027年構建完整技術體系,實現電極芯片、信號處理等關鍵部件國產化率超90%;到2030年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形成覆蓋研發、制造、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政策特別強調倫理規范建設,要求所有臨床研究必須通過科技部《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審核。
據臨床研究團隊透露,該技術未來將拓展至截癱、漸凍癥、帕金森病等適應癥。正在研發的第二代設備已實現無線傳輸功能,信號采集帶寬提升至1000Hz,可解析更復雜的運動意圖。隨著材料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腦機接口有望在5年內實現從輔助治療到功能替代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