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車因大規模召回計劃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此次召回涉及超過11萬輛SU7標準版車型,主要針對輔助駕駛功能存在的潛在安全隱患,通過OTA技術進行軟件升級以消除風險。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公告,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將對召回范圍內的車輛免費實施遠程軟件升級。此次升級旨在優化輔助駕駛速度控制策略,新增動態車速功能,從而提升高速領航輔助功能的連貫性和可靠性。小米官方強調,盡管升級無需更換物理部件,但仍嚴格按照召回程序進行管理備案,始終將用戶安全置于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小米汽車年內第二次因輔助駕駛問題發起召回。今年年初,該公司曾召回30931輛SU7,原因是軟件策略缺陷可能導致授時同步異常,影響智能泊車輔助功能對靜態障礙物的探測,存在剮蹭或碰撞風險。兩次召回均通過OTA技術解決,凸顯了智能汽車時代軟件問題的重要性。
智能汽車行業正經歷從“硬件定義”到“軟件定義”的轉型,OTA技術已成為修復車輛軟件缺陷的主流方式。2020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通知,要求采用OTA方式開展技術服務活動的生產者,必須遵循相關召回管理條例進行備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通過OTA方式實施的召回次數同比增長246.8%,涉及車輛406.8萬輛,占全年召回總數量的近四成。
小米汽車的召回并非個例。今年年初,特斯拉中國也曾召回超120萬輛電動汽車,通過OTA升級解決后視攝像頭和電子助力轉向系統等問題。業內分析認為,OTA召回的普及減少了用戶的時間成本,市場對此類操作的反應相對平靜。然而,隨著智能汽車功能日益復雜,車機AI模型的迭代需求增加,廠商快速響應和解決軟件問題的能力,將成為影響消費者信任的關鍵因素。
小米汽車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布局由來已久。2021年,其通過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領投縱目科技D++輪融資,后者是一家專注于自動駕駛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技術的供應商。2023年底,小米公布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并立下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梯隊的目標。為此,公司累計投資47億元,調動3000名AI工程師參與研發。
盡管技術投入巨大,但小米汽車的智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今年3月,一輛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發生嚴重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據初步調查,事故發生時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時速達116公里。小米隨后回應稱,相關功能屬于輔助駕駛,要求駕駛者時刻關注路況。目前,事故具體原因仍在調查中。
此次召回計劃,再次將小米汽車的輔助駕駛技術推至風口浪尖。業內人士指出,一年內兩次因輔助駕駛問題召回,反映出該公司在智駕系統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如何重建公眾對智能駕駛技術的信心,已成為包括小米在內的眾多車企面臨的共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