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電動車充電方式的討論,在幾位車主的閑聊中悄然展開。話題源于剛購買國產電動車的小周,他興奮地向朋友們展示新車時提到,自己習慣每晚回家就插上充電器,次日一早電量便滿格。然而,妻子的一句提醒讓他陷入困惑:“總這樣充電,會不會傷電池?聽說電量快用完再充更好。”小周頓時不知所措,兩種說法究竟哪個更科學?
現場很快分成兩派。支持“每日一充”的人認為,保持滿電狀態是對電池的保護;另一方則堅持“用盡再充”更科學,引用所謂“理論”稱,電量耗至20%左右充電能延長電池壽命。雙方各執一詞,卻無人能拿出權威依據,小周的困惑反而更深了。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并非個例。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用戶調查報告》顯示,65%的新能源車主對電池維護存在認知誤區,其中充電習慣是最大的疑問點。那么,究竟哪種方式更有利于電池健康?
要解答這個問題,需先了解電動車的核心——鋰離子電池。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截至2025年6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市場中,三元鋰和磷酸鐵鋰電池占比超95%。盡管化學成分不同,但二者的工作原理相似。
電池的壽命由兩個關鍵指標衡量:循環次數和日歷壽命。前者指完成一次完整充放電的次數,后者指電池隨時間自然衰減的程度。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前電動汽車使用的鋰電池理論循環壽命普遍在1000至2000次之間,日歷壽命可達8至12年。
基于這些數據,可以更清晰地分析不同充電習慣的影響。每日充電,即“涓流充電”,優勢在于減少深度放電次數。深度放電指電量幾乎耗盡后再充電,這會對電池造成較大壓力。寧德時代的研究顯示,電池電量頻繁低于10%時,老化速度會加快,每次深度放電的損耗相當于1.5次普通充放電循環。
但“時時滿電”也有弊端。長期讓電池處于100%或接近100%的狀態,會增加內部化學應力,加速正負極材料退化。上海交通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的測試表明,電池荷電狀態(SOC)長期高于95%,容量衰減速度比保持在50%至80%時快約1.4倍。
相反,“用盡再充”雖能避免長期滿電的負面影響,但容易導致深度放電。若電量頻繁降至20%以下,同樣會對電池造成壓力。
那么,哪種方式更科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發布的《電動汽車電池健康管理指南》指出,20%至80%的電量范圍是電池的“黃金區間”。在這個區間內,電池承受的壓力最小,壽命最長。
這意味著,無論是充至100%還是用至耗盡,都不是最佳選擇。最科學的做法是:日常使用時,盡量將電量保持在20%至80%之間;避免頻繁使用快充,尤其在電池溫度較高時;避免長時間讓電池處于極端電量狀態。
然而,實際用車中很難精確控制電量。在“每日充電”和“用盡再充”之間,哪種更優?答案需視情況而定。
若日常通勤距離短,每天耗電量僅20%至30%,則無需每日充電。可在電量降至30%至40%時再充,既能避免深度放電,又能減少高電量狀態的時間。反之,若通勤距離長,每天耗電量達50%至60%,則每日充電更明智。此時,可利用車輛的充電上限設置功能,將目標電量設為80%至90%,而非100%。許多電動車型已配備此功能,值得善用。
以小周為例,他每天通勤約30公里,耗電量約20%。根據分析,他無需每日充電,可兩到三天充一次,將電量控制在30%至70%之間,更有利于電池健康。
除充電習慣外,其他因素也會影響電池壽命。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技術研究院的測試表明,鋰電池對溫度敏感。在45℃以上高溫環境下使用,容量衰減速度比25℃時快2至3倍。冬季低溫雖對壽命長期影響較小,但會明顯縮減續航里程。
充電速度同樣關鍵。快充雖節省時間,但會產生更多熱量,加速電池老化。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數據顯示,長期使用充電倍率超過2C(即30分鐘內充滿)的快充,會使電池壽命平均縮短15%至20%。
若計劃長期停用電動車(超過一個月),最好將電量控制在40%至60%之間,切忌完全放電或充滿電存放。
基于這些研究,以下建議可供參考:日常充電時,使用家用充電樁可將上限設為80%至90%;盡量避免電量低于20%才充電;不必每日充電,可在電量降至30%至40%時再充。長途出行前,可充至95%至100%;途中休息時適當補充電量,避免過低;抵達后若無必要,可將上限設為80%左右。新車建議先完成3至5次完整充放電循環,有助于電池管理系統校準。當電池容量明顯下降后(通常為3至4年),可適當調整充電習慣,避免頻繁充放電。
以筆者為例,電動車使用三年,電池健康度仍保持在92%以上。平時充電上限設為85%,電量降至30%左右再充,優先選擇家用慢充,極少使用公共快充。僅在長途出行前一晚充至100%。
隨著電池技術發展,新一代電池的耐用性不斷提升。中國電池產業聯盟發布的《2025年動力電池技術發展趨勢報告》指出,最新的電池管理系統(BMS)能更精細地控制充放電過程,減少不當使用對電池的損害。許多2025年上市的新車型已搭載更智能化的BMS,能自動優化充電策略,減輕用戶維護負擔。
更有甚者,某款國產高端電動車的智能系統會根據用戶習慣和行程規劃,主動調整充電策略。例如,檢測到日常通勤僅耗電20%,便自動將充電上限設為80%;若導航設定長途行程,則提前建議充滿電。這類智能策略正成為高端電動車的“標配”。
回到最初的問題:每日充電還是用盡再充?更科學的答案是:兩者均非最優。最佳方式是將電量維持在20%至80%之間,并根據實際需求靈活調整充電頻率。
不過,也無需過度焦慮。現代電動車的電池設計已充分考慮日常使用場景,即使非最優充電方式,只要避免極端使用(如頻繁深度放電或長期滿電存放),電池壽命也不會受到嚴重影響。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2024年上市的主流電動車型,電池普遍享有8年或12萬公里的超長質保期,通常已遠超大多數車主的實際持有周期。
充電習慣固然重要,但電動車的本質是為便捷生活服務,而非制造焦慮。適度關注電池健康,但不應讓它成為影響用車體驗的負擔。技術的進步終究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非更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