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大潤發位于昆山的門店在完成原址拆遷重建后全新開業,這家曾連續多年蟬聯全國銷售冠軍的“店王”門店,以單日575萬元含稅銷售額、30656位來客數的成績,刷新了大潤發體系內單店開業業績紀錄。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統計口徑中“來客數”特指實際完成交易的顧客數量,即使三口之家共同到店,若僅產生一次結算,也僅計為1位有效客流。
新門店選址于原址毗鄰地塊,采用大潤發自有物業建設的獨棟商業體,整體形態已升級為購物中心模式。此次率先開業的8000平方米超市賣場,延續了“一站式購齊”的商品結構,覆蓋生鮮、即食、快消、日用、家紡、電器等全品類經營。
據內部數據顯示,此次調改呈現五大核心變化:商品汰換率達50%,平均售價下降20%,SKU總數縮減約50%,但鮮食SKU擴充至2000個以上,熟食等即食品類占比顯著提升。賣場通過場景化陳列重構購物動線,并增設了面積更大的堂食休閑區,強化顧客體驗。
即食區成為此次轉型的戰略重心。該區域通過引入地方特色商品實現差異化競爭,大幅增加面點、烤炸等現制現售品類。堂食區與互動區的擴容,使賣場從單純交易場所轉變為社交空間。這種改造背后,折射出零售業對消費趨勢的深度洞察。
行業數據顯示,3R品類(即食、即熱、即烹)有望在未來占據線下超市50%以上的銷售額。當前各大零售企業均在加速布局即食品類,通過優化商品模型搶占市場先機。這種轉型浪潮正在推動即食供應鏈的快速成熟,形成從研發到終端的完整生態。
支撐即食品類擴張的四大核心優勢逐漸顯現:首先,加工增值帶來的高毛利空間,使零售商具備自主定價能力,為自有品牌發展奠定基礎;其次,特色即食商品形成的差異化競爭力,有助于提升門店定價權;第三,針對年輕客群和小家庭用戶的精準定位,既解決“不做飯”群體的用餐需求,又通過社交傳播降低獲客成本;最后,現制現售帶來的“煙火氣”,構成線下門店對抗電商沖擊的核心壁壘。
對比海外成熟市場可見,當零售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即食品類往往成為唯一保持增長的板塊。這主要得益于其滿足年輕消費者“性價比用餐”需求,以及小家庭場景下的社交分享屬性。線下門店通過強化即食體驗,正在構建電商無法復制的競爭優勢。
大潤發在此輪轉型中具備獨特優勢:龐大的線下銷售規模使其能夠分攤中央廚房建設、信息化系統投入等重資產成本,更關鍵的是能夠支撐專業食品研發團隊的長期運營。這種規模效應構成重要競爭壁壘,相較僅靠精選SKU的硬折扣模式,大潤發在即食品類豐富度和場景體驗上具有明顯優勢。
行業專家指出,即食轉型的門檻遠高于此前的生鮮強化戰略,需要持續的研發投入和供應鏈改造。這種高門檻或將加速行業洗牌,為具備資金實力和規模優勢的頭部企業釋放市場空間。隨著消費代際轉換和家庭結構變化,即食品類的發展正在重塑零售業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