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科技圈近期最受矚目的商業博弈,莫過于OpenAI與蘋果在硬件領域的正面交鋒。這場涉及人才爭奪、供應鏈滲透與生態重構的競爭,正在改寫AI行業與消費電子產業的傳統邊界。
OpenAI的硬件戰略布局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家AI巨頭正系統性地吸納蘋果核心團隊成員,包括具備AirPods音頻架構開發經驗的工程師、Apple Watch微型化工藝專家,以及供應鏈管理骨干。這種精準的人才挖角策略,被業界視為OpenAI從軟件服務商向硬件制造商轉型的關鍵信號。
供應鏈層面的滲透更具戰略意義。OpenAI不僅與立訊精密達成合作協議,委托其量產一款具備上下文感知能力的口袋型AI設備,還與歌爾聲學就音頻組件展開聯合研發。這兩家企業均為蘋果供應鏈的核心合作伙伴,意味著OpenAI的硬件戰略已深入蘋果的產業腹地。更值得關注的是,OpenAI正與博通、臺積電洽談自研推理芯片的量產計劃,預計2026年實現規模化生產。
硬件生態的構建始于2025年5月的戰略收購。OpenAI以65億美元收購由蘋果前設計總監喬尼·艾維創立的io Products,這筆交易不僅引入了全球頂尖的工業設計團隊,更補齊了AI公司從技術到產品的關鍵轉化能力。艾維團隊的加入,使OpenAI獲得覆蓋硬件設計、原型開發到量產落地的全鏈條能力。
這場轉型的核心驅動力在于AI交互方式的革新需求。OpenAI CEO山姆·阿爾特曼多次暗示,公司正在探索"AI原生的交互載體",這種設備將突破傳統手機、電腦的形態限制。市場分析認為,其首款硬件產品可能聚焦智能眼鏡領域,通過實時翻譯、智能導航等AI驅動功能,搶占增強現實市場的先發優勢。
蘋果生態面臨多重挑戰。在硬件層面,若OpenAI能率先推出具備革命性交互體驗的智能設備,可能分流蘋果AR產品的潛在用戶。軟件生態方面,OpenAI計劃構建以AI為核心的開放平臺,通過降低開發者門檻吸引應用生態,這種模式與蘋果封閉的iOS系統形成直接競爭。用戶粘性層面,蘋果雖擁有全球最忠實的消費電子用戶群,但OpenAI提出的"口袋大小"設備概念,可能通過形態創新動搖用戶習慣。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OpenAI的硬件戰略實質是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當前其商業模式主要依賴C端訂閱收入,而硬件與訂閱服務的結合,可能復制蘋果的持續盈利模式。這種轉型不僅需要突破技術瓶頸,更要重構從設計到量產的完整供應鏈體系。
對于國內AI企業而言,OpenAI的激進路線引發深度思考。多數本土企業仍選擇與硬件廠商合作,將AI能力作為現有產品的功能補充。這種保守策略雖規避了供應鏈風險,但也限制了生態構建的可能性。供應鏈管理能力的缺失,成為制約國內AI公司向硬件領域延伸的核心障礙。
這場競爭的本質是AI技術落地路徑的探索。當模型精度競爭進入瓶頸期,如何通過硬件載體實現AI與用戶生活的深度融合,成為決定行業格局的關鍵變量。OpenAI與蘋果的博弈,或將重新定義AI公司的商業邊界與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