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因部分SU7標準版電動汽車存在安全隱患,宣布實施大規模召回計劃。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公告,此次召回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間生產的11.69萬輛車輛,成為近期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重要事件。
召回公告顯示,受影響車輛在L2級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激活時,對特定極端場景的識別與處置能力存在不足。若駕駛員未能及時接管車輛,可能增加碰撞風險。此次召回通過遠程軟件升級(OTA)方式解決,用戶僅需完成系統更新即可消除隱患。小米汽車已通過短信、手機APP等渠道通知相關車主。
據知情人士透露,本次召回屬于軟件層面的問題修復,不涉及硬件更換。召回范圍覆蓋XMA7000MBEVR2、XMA7000MBEVR5及BJ7000MBEVR2三種車型,其中前兩款車型占比最大,達98462輛。公司強調,此次召回僅針對特定生產周期的車輛,并非全部已交付的SU7標準版。
在召回公告發布后,小米汽車同步推出了OTA大版本升級。更新內容聚焦輔助駕駛功能優化,包括提升高速領航輔助的連貫性、增強大車避讓與繞行體驗、新增"動態車速"功能等。新功能可根據雨天、夜間等復雜環境自動調整車速,并優化照明策略,默認開啟自適應遠光燈。雷軍在社交媒體轉發相關回應,提醒車主關注升級信息。
作為小米首款量產車型,SU7自2024年3月上市以來表現亮眼。標準版起售價21.59萬元,搭載"Xiaomi Pilot Pro"輔助駕駛系統,配備1個毫米波雷達,未配置激光雷達。數據顯示,該車型交付量突破30萬輛僅用時11個月,其中2024年11月達成10萬輛里程碑,2025年3月突破20萬輛。今年二季度,小米汽車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30.3%至206億元。
此次召回事件發生前,行業監管已呈現收緊趨勢。兩天前,工信部就《智能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新增對施工區域、環島等復雜場景的探測與響應能力測試。標準中設置的B類道路環境施工區域試驗,與今年3月銅陵發生的小米SU7事故場景高度相似。當時涉事車輛在NOA狀態下以116km/h時速行駛,因施工改道發生碰撞,造成3人死亡。
行業專家指出,智能駕駛系統的安全性已成為車企競爭的核心要素。某自動駕駛企業高管表示,汽車產品不同于電子消費品,其安全性直接關乎生命。隨著監管標準細化,企業需在降低接管率、提升極端場景應對能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構建"冗余式"安全體系已成為行業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