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攀升,車險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近期發布的行業數據顯示,頭部險企新能源車險業務逐步扭轉虧損局面,部分公司已實現承保盈利,這一轉變標志著困擾行業多年的“車主喊貴、險企喊虧”困局迎來破局契機。
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統計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達109%,行業整體虧損67億元。但2025年上半年形勢發生顯著變化:平安產險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217億元,同比增長46.2%,實現當期承保盈利;太保產險新能源車險業務進入盈利區間;人保財險家用新能源車板塊承保利潤持續提升;比亞迪財險綜合成本率降至101.23%,凈利潤達3134.59萬元。不過,商用車險領域仍面臨挑戰,多家險企負責人坦言,家用車型綜合成本率已趨合理,但商用車板塊成本率仍超100%。
政策引導與技術革新成為破局關鍵。今年初四部門聯合出臺的指導意見,推動建立高賠付風險分擔機制,上線“車險好投保”平臺解決投保難問題。險企層面,比亞迪財險通過拆件維修模式降低維修成本30%;平安產險開發風險減量服務,與車企共建出險場景數據庫;太保產險深化主機廠合作,利用數據優化風險篩選;人保財險組建百人定價團隊,依托1.35億條數據構建動態定價模型,引入環境、車輛、駕駛人等20余個定價因子。
行業盈利曙光初現的同時,消費者對保費的質疑仍未消散。社交媒體上,“不出險保費反升”“10萬元新能源車保費堪比20萬元燃油車”等吐槽頻現。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平均保費較燃油車高21%,純電車型年保費高出燃油車1687元。精算機構分析指出,維修成本高、出險頻率高、風險定價錯配是主要成因。某新能源車主反映,其車輛連續兩年未出險,但今年保費仍上漲8%,而同價位燃油車保費下降5%。
針對定價難題,多地監管部門展開探索。安徽省七部門聯合發布實施意見,提出建設汽車全生命周期信息平臺,推動數據跨行業共享,優化商業車險基準費率。廣西大學保險學教授唐金成建議,開發電池責任險、殘值險等專屬產品,設計“車電分離”保險方案,推廣UBI里程保險等創新產品。他特別指出,險企與車企共建維修標準體系,可有效破解維修成本居高不下難題。
在投保指引方面,云南、江西、河北廊坊等地保險行業協會陸續發布操作規范,強調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車實行交強險“應保盡保”、商業險“愿保盡保”。車主可通過“車險好投保”平臺線上投保,或前往財險公司網點辦理。監管部門特別提醒,網約車等營運車輛投保時須如實告知用途,隱瞞信息可能導致理賠糾紛。對于車險選擇,專家建議駕駛頻率低的車主可選基礎保障方案,新車或風險厭惡型用戶宜選擇高保額全險,車齡超5年的車輛建議加購三電系統延保產品。
隨著維修成本下降、出險率降低和定價能力提升,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預測,新能源車險行業有望在3年內實現整體盈利。但現階段,保費偏高與經營成本居高的矛盾仍需持續破解,這需要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市場機制的協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