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正式發布《汽車整車企業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倡議》,針對汽車產業鏈中賬款支付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系統性規范建議。該倡議涵蓋訂單確認、交付驗收、支付結算等關鍵流程,旨在構建公平透明的產業生態,推動整車企業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
在訂單管理環節,倡議明確要求整車企業與供應商需通過書面采購訂單確認訂貨日期、零部件規格、數量及交貨周期等核心條款。若需變更已生效訂單,必須經雙方協商一致。交貨環節則需通過交貨通知單明確時間、地點及運輸方式,確保物流環節的標準化操作。
針對交付驗收流程,倡議規定整車企業應在收貨后3個工作日內完成質量檢驗,驗收合格后立即出具驗收單。若發現貨物存在品種、數量或質量問題,需在24小時內通知供應商,后者應在指定期限內完成整改、更換或補供。損失認定及賠付標準按合同約定執行,避免出現推諉扯皮現象。
支付結算方面,倡議設定最長60個自然日的賬期上限(法定節假日順延),起算日為供應商交貨且驗收合格之日。對于連續供貨的非中小企業供應商,經協商可實行集中對賬,賬期自對賬日起算。特別規定在單價未達成一致時,整車企業需按最近合同單價或開發定點單價的80%(合同價)或50%(開發價)預付貨款,價格確定后多退少補。倡議還倡導合同有效期不少于1年,減少頻繁簽約帶來的交易成本。
行業背景顯示,近兩年汽車市場競爭加劇導致產業鏈壓力傳導。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國內汽車產銷量首破千萬輛,但同期降價車型超60款,行業利潤率降至4.1%。部分車企通過壓低采購價、延長賬期等方式轉移成本,嚴重威脅供應鏈穩定。據調查,中小企業賬期普遍超過90天,部分甚至達到180天,導致供應商資金鏈緊張,研發投入受限。
為破解這一困局,17家重點車企在主管部門指導下,于今年6月公開承諾將支付賬期壓縮至60天內。7月9日,工信部開通線上問題反映窗口,跟蹤承諾落實情況。截至公告發布兩個月,一汽、廣汽等企業已率先達標。但執行過程中發現,由于各車企供應鏈管理體系差異,存在驗收標準不一、對賬流程復雜等問題。
對此,中汽協成立專項工作組,歷時三個月調研產業鏈上下游300余家企業,形成這份具有實操性的規范倡議。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文件細化了驗收時限、賬期起算、支付方式等關鍵指標,特別是要求對中小企業優先采用現金或銀行承兌匯票支付,有助于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
倡議發布后,東風、上汽、奇瑞、長安等車企迅速響應,表示將全面落實規范要求。專家分析指出,車企主動縮短賬期不僅是履行社會責任,更是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戰略選擇。穩定的供應鏈關系能確保零部件質量,降低斷供風險,同時倒逼企業優化內部管理流程。
工信部強調,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供應鏈體系建設尤為重要。當前新能源車型迭代加速,對零部件創新提出更高要求。若供應商長期面臨資金壓力,必然影響技術創新投入,最終損害整個產業競爭力。因此,構建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既是維護市場秩序的必要舉措,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