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汽車產業供應鏈資金管理迎來重要變革,多家整車企業聯合推出的“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舉措正逐步落地。今年6月,包括中國一汽、東風汽車、廣汽集團、比亞迪、吉利汽車等在內的十余家主流車企公開承諾,將供應商賬款支付周期壓縮至60天內,此舉被視為推動行業資金流轉效率升級的關鍵一步。
隨著承諾進入執行階段,產業鏈各環節因企業規模、管理方式差異,逐漸暴露出賬期執行標準不一的問題。為解決這一痛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于9月15日正式發布《汽車整車企業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倡議》,從訂單確認、交付驗收、支付結算到合同期限等全流程提出具體操作標準。工業和信息化部同步表態支持,強調將通過政策引導推動產業鏈資金流動規范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筑牢基礎。
倡議核心內容包括:明確貨物驗收時間原則上不超過3個工作日,賬期起算點以供應商交貨并通過驗收為準;建議對中小企業采用現金或銀行承兌匯票支付;倡導供需雙方簽訂不少于1年的長期合同,以穩定合作關系。這些細則將賬期管理從“口頭約定”轉化為“可執行標準”,有效壓縮了模糊空間。
東風汽車在倡議發布當日即響應稱,將嚴格落實關鍵環節要求,通過優化支付流程保障供應商權益,增強產業鏈抗風險能力。上汽集團隨后宣布,除貫徹《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外,還將聚焦資金流轉效率提升,推動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截至記者發稿,奇瑞汽車、理想汽車、比亞迪等企業均已表態跟進,響應車企數量持續增加。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分析指出,規范支付周期將顯著緩解中小零部件企業資金壓力,降低其運營成本。據測算,賬期縮短可幫助供應商減少約15%的財務成本,同時推動行業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共生”。他強調:“透明化的結算流程能減少賬款拖欠現象,增強供需雙方信任,為產業鏈協同創新創造條件。”
中國城市專家網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則從產業升級角度解讀稱,穩定的資金流可使供應商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尤其利好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等新興領域。他特別提到,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政策回應向市場傳遞了規范發展的信號,有助于提升投資者信心,穩定消費預期。
目前,倡議執行效果已初步顯現。某大型零部件企業負責人透露,與東風汽車的合作中,賬款支付周期從平均90天縮短至55天,資金周轉率提升近40%。隨著更多車企加入規范行列,汽車產業供應鏈正從“單點優化”邁向“系統升級”,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