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針對整車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賬款支付問題,發布了一份規范倡議,旨在進一步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推動汽車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倡議的核心內容包括:整車企業在收到供應商貨物后,需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驗收并出具驗收單;驗收合格后,最長支付周期不得超過60個自然日,若遇法定節假日則順延;若雙方對供貨單價暫未達成一致,車商應按最近一次供貨合同單價或開發定點單價的一定比例先行支付,原則上該比例不低于80%或50%;支付方式上,鼓勵使用現金或銀行承兌匯票,若供應商為中小企業,則倡導全部采用現金或銀行承兌匯票支付。
這一系列措施的出臺,旨在防止車商通過延長賬期、變相拖延付款等方式損害供應商利益。今年以來,汽車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部分車商為爭奪市場份額,不惜占用供應商資金,甚至引發行業風險。監管部門此次出手,正是為了叫停這種“用別人的錢打價格戰”的行為,防止產能過剩風險外溢。
事實上,汽車行業賬期過長的問題由來已久。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車企的平均賬期為170天,不少企業甚至超過200天。這種長期占用供應商資金的做法,不僅加劇了行業內的資金壓力,也影響了供應鏈的穩定性。今年6月,17家車商曾集體表態,承諾將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但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諸多漏洞,如拉長驗收時間、使用“供應鏈金融憑證”變相拖延付款等。
監管部門的最新規定,正是對這一承諾的“打補丁”。通過明確驗收時間、支付周期和支付方式,進一步壓縮了車商的“操作空間”。業內人士指出,雖然目前規定較為柔性,但未來可能會逐步提高標準,推動行業向更加規范、透明的方向發展。
從行業背景來看,汽車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過去幾年,在國家政策鼓勵和國產汽車競爭力提升的雙重推動下,行業通過做大蛋糕、擠壓合資進口品牌燃油車市場份額,實現了快速增長。然而,隨著基數提高和刺激政策對未來消費潛力的透支,行業增長將顯著放慢,甚至可能面臨負增長。
與此同時,車商的擴軍備戰卻仍處于高潮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僅為0.5%,而汽車行業增速高達20.2%,僅次于“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這種“逆勢擴張”無疑將加劇未來的產能過剩風險。
面對行業紅海,部分車商已開始尋找“后路”。特斯拉轉而主攻人形機器人,希望通過轉型升級擺脫紅海競爭;小米則多次強調進軍具身智能、AI眼鏡等新賽道,試圖擺脫制造業低估值的形象。出口也成為車商的重要出路,但搶占海外市場不僅需要克服關稅壁壘,還需不斷提升品質和品牌效應,難度極大。
業內專家指出,汽車行業的未來競爭將更加慘烈。如果沒有持續的科技研發投入和產品升級,企業價值將斷崖式下跌,甚至可能歸零。但與此同時,新的企業也將崛起,帶來顯著的財富增值效應。對于龍頭企業而言,新規的出臺無疑是利好,可以加速淘汰尾部企業,推動行業向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