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影視行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從最初的簡單圖像生成,到如今能夠創作高質量視頻內容,AI技術已從實驗性探索逐步邁向商業化應用。在這一背景下,一個新興職業——生成式人工智能導演應運而生。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兩位導演,王行健和楊小魯,憑借作品《溯洄記》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單元榮獲金獎,成為了這一領域的佼佼者?!端蒌в洝窂膭”疽曈X化到成片渲染,全程依托AI技術完成,不僅展示了技術迭代的驚人速度,更引發了創作者與AI關系的深刻思考。當機器能夠生成圖像時,導演的核心價值究竟體現在哪里?
王行健在采訪中分享了AI技術的驚人進步:“僅僅兩年前,AI連手指都畫不好,人物移動效果更是糟糕透頂。而現在,AI生成的內容已經讓觀眾難以分辨真假?!比欢?,他強調,技術缺陷從未成為創作的阻礙。正如攝影師需要規避鏡頭畸變一樣,有經驗的導演懂得如何引導AI發揮優勢,規避短板。《溯洄記》中的超現實場景,正是團隊通過無數次的參數調試和人工篩選得出的成果。
對于楊小魯而言,AI最令人震撼之處并非效率,而是其打破想象邊界的可能性。她曾用AI還原夢境中的場景,那種虛幻畫面突然具象化的震撼,如同觸碰到了神性。這種體驗讓她深刻認識到,AI不僅是工具,更是延伸人類感知的媒介。然而,她堅持認為情感表達始終需要人工介入:“AI雖然能讓動畫制作效率提升50%,但鏡頭語言和劇本的靈魂必須由人來賦予?!?/p>
在技術浪潮的席卷下,兩位導演都不約而同地回歸到創作本質的探討。王行健以照相與繪畫的變遷為例,指出:“當AI承擔起制造奇觀的任務時,導演更應該去捕捉那些真實的情感瞬間?!倍鴹钚◆攧t將AI比作“想象力加速器”,認為其價值在于解放創作者的重復勞動,讓人力更多地投入到更具創造性的敘事構建中。
面對“AI替代論”,兩位導演表現出了謹慎的樂觀態度。王行健笑道:“無論是AI的缺陷還是局限,人類都會用其獨有的感受和情感來駕馭?!倍鴹钚◆攧t描繪了一幅人機協作的圖景:AI負責批量渲染,人類則專注于情感決策。這種分工或將重塑影視工業流程,引發一場人機協作的影像革命,重新定義“導演”的職業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