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賣市場再次掀起了波瀾,電商平臺的巨額補貼策略如同一顆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層層漣漪。此次補貼大戰,雖看似為平臺和消費者帶來了雙贏的局面,實則對行業的深層生態造成了不可忽視的沖擊,特別是對廣大中小餐飲商家而言,這更像是一場充滿風險的賭博。
從本質來看,這場補貼大戰是電商平臺繼續沿用流量為王的邏輯,通過“燒錢”換取市場份額的策略。但與以往的電商競爭不同,外賣經濟因其高度的本地化屬性和與眾多小規模、分散、實力較弱的餐飲商家的緊密聯系,使得這種價格杠桿引發的連鎖反應更具破壞性。
在此次“外賣大戰”中,平臺向市場投放了規模空前的補貼,但這種補貼與普惠性消費券有著本質區別,它是一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逐利性補貼”。平臺在設計補貼時,資源自然地向大型連鎖品牌和重點餐飲商家傾斜,部分平臺甚至“包銷”大型連鎖企業的單日產能,并在運力上給予優先支持,以確保履約效率和用戶體驗。
在這種模式下,平臺不再是一個中立的信息撮合者,而更像是一個資源的“計劃性分配者”。它通過補貼機制,一方面在短時間內匯聚起消費高峰,另一方面精準地將這些消費需求轉移給那些有能力大規模釋放產能的連鎖企業。這種平臺與大型連鎖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對中小商家的市場份額形成了嚴重的擠壓。
中小餐飲企業,由于其成本結構和生產能力無法與規模化的連鎖品牌相抗衡,在補貼競爭中從一開始就處于不利地位。由“超級平臺+大型連鎖企業”組合制造的高密度、低價格訂單,持續沖擊著中小商家的正常生產經營,導致客流減少、利潤被大幅壓縮。例如,部分連鎖餐飲大品牌推出“3元奶茶”策略,以搶占市場份額后再提升價格。然而,一杯奶茶的成本就要4元,小品牌無力跟進,最終陷入兩難境地。
補貼大戰還造成了市場扭曲,人為制造了浪費與失序。在極短的時間內向一個區域性市場投放巨額補貼,向供需雙方傳遞了錯誤信號,導致消費與生產錯配,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即便是大型連鎖餐飲企業,也難以承受這種忽高忽低的訂單沖擊。多家連鎖餐企公開表達了對補貼大戰的擔憂,指出這種競爭模式對商家經營造成了巨大壓力。
補貼大戰對中小餐飲商家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首先,價格體系陷入混亂,原有的競爭平衡被打破。其次,供應鏈和從業人員心態也受到沖擊。激戰之下,需求暴增可能推高原材料成本,進一步擠壓小品牌的利潤空間。例如,檸檬批發價格近期的大幅上漲就與補貼大戰刺激出的低價檸檬水、奶茶等需求激增有關。
同時,補貼大戰還導致騎手們的心態不穩定,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單價高、有獎勵的平臺,影響了整體運力的穩定性和服務質量。最終,補貼大戰的受益者似乎只有那些趁機薅羊毛的消費者,而真正創造價值、提供服務的餐飲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卻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
近日,某外賣平臺高管公開表示,補貼大戰激增的訂單絕大多數為泡沫,呼吁行業回歸理性。同時,有關部門也再度約談外賣平臺,要求進一步規范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這些舉措旨在讓中小商家從無效的內卷中解脫出來,在一個公平、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從而保障外賣經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