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公募明星基金經理離職潮從權益向“固收+”蔓延,并非偶然。
7月17日,安信基金發布公告稱,基金經理張翼飛卸任所管9只基金,并已因個人原因從公司離職。
同日,張翼飛在安信基金公眾號發文表示,“在安信基金工作了13年,終于到了告別的時候”,并透露未來將繼續從事資產管理行業。
至此,流傳已久的張翼飛離職傳聞終于塵埃落定。
關于其職業生涯下一站,業內人士普遍猜測是私募。
01 頂梁柱轉身
作為安信基金的一員老將,張翼飛早在2012年便加盟安信基金,任職長達13年之久。
那時的安信基金才剛剛成立不久,張翼飛從固定收益部研究員起步,逐步成長為公司的核心投資人物。他歷任固定收益部基金經理、混合資產投資部總經理、公司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等職務,并于去年擔任公司首席投資官。
在安信基金任職期間,張翼飛累計管理過34只基金,覆蓋貨幣型、債券型、靈活配置型等多種類型的產品,其巔峰時期管理規模達到644億,約占同期公司總規模的一半,也因此被外界視為安信基金的頂梁柱。
可以說,他見證了公司的成長,公司也在他的成長中發展壯大。
在業內,張翼飛絕對算得上是“固收+”領域的大佬。
其秉持絕對收益的投資風格,擅長對純債、轉債、股票等多元資產進行混合配置管理,能從宏觀視角出發,動態靈活地調整各類資產的配置倉位,以此獲取穩健收益,其管理的產品業績與口碑均得到投資者的高度認可。
即便如此,張翼飛還是選擇在即將迎來自己在安信基金的第13個年頭時,離開了公司,而他也成為了近年來公募行業首個“奔私”的“固收+”明星基金經理。
02 獲得感沒有了?
此前,“奔私”的明星基金經理主要集中在主動權益領域,而這一次來自“固收+”領域,這一變化,難免讓外界對公募基金行業當下的生態心生疑惑。
一方面,這一群體通常擁有比大多數權益基金經理更好的待遇;另一方面,業內普遍認為他們相對穩定,即便是跳槽也是更傾向于投奔其他公募機構。
隨著張翼飛從安信基金的離職,業內開始意識到“固收+”基金經理也是有可能離開公募行業的。
從權益明星基金經理的陸續離開,到首位“固收+”明星基金經理的轉身離去,明星基金經理這一群體的動向,值得深思。
不可否認,公募明星基金經理離職潮的出現,既與資本市場環境的變化有關,也源于公募行業生態的深層次震蕩與調整。
尤其是近年來,限薪、退薪等傳聞始終縈繞在整個公募行業之上,特別是國央企背景的基金公司更是成為傳聞的重災區。身處這類公司的基金經理,其薪資天花板較此前的高薪水平已大打折扣,這也成為他們離職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此,有人還專門做了一項統計:國央企背景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平均離職率超過7%,非國央企背景的超過5%,前者比后者高出兩個百分點。
除了上面提到的限薪、退薪等傳聞外,近兩年來監管導向的變化,被動化投資理念的盛行以及行業審計趨嚴等原因,同樣讓不少公募明星基金經理的獲得感大打折扣。
在此前的業界生態模式中,基金經理做出了好業績可以帶來高規模,高規模可以帶來更高的管理費,高管理費在給公司創收的同時也給經理本人帶來豐厚回報。
但在如今市場傳聞的各類薪酬管理方案中,所設置的天花板閾值,在一定程度上中斷了這一激勵傳導機制。
同時,行業內薪酬管理相關的一些輿情事件,也讓這一群體對行業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比如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退薪事件,就給薪酬激勵傳導機制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相比之下,私募行業所推行的高比例業績分成模式,對績優的基金經理更具吸引力,這也成為不少公募基金經理“奔私”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基金公司現在的相關檢查堪稱嚴苛,就連手機里的微信聊天記錄都需要被逐條核查。
這些情況確實讓不少明星基金經理對行業的看法發生了轉變——“他們覺得在這個行業里幾乎沒有隱私可言,內心深處更多的是對行業的失望情緒。”(阿爾法工場Deep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