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推進其“星鏈”計劃,旨在通過向太空發射42000顆衛星,構建一個覆蓋全球的低軌互聯網星座。這一雄心勃勃的項目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尤其是在人類航天活動已歷經數十載,而全球衛星總數也不過以萬計的背景下,SpaceX能否獨自完成這一壯舉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自2019年起,SpaceX已穩步實施星鏈衛星的發射任務,至今已有數千顆衛星在軌運行。據知名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提供的數據,截至2025年5月30日,星鏈衛星的總數已達到7578顆,這一數字直觀地展示了SpaceX的執行力與效率。
SpaceX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如此大規模的衛星發射,部分得益于星鏈衛星的小型化設計,使得每次發射能夠搭載數十顆衛星進入太空。例如,今年5月24日和27日,SpaceX分別利用兩枚獵鷹9號火箭,成功將23顆和24顆星鏈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然而,星鏈衛星的壽命并不如預期般長久。盡管設計壽命為5年,但許多衛星在未達到設計壽命前便因各種原因而墜落地球大氣層,并在大氣中燒毀。其中,2022年2月3日發射的49顆星鏈衛星中,有40顆在次日便墜落地球,這一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
經NASA調查,這些星鏈衛星的提前墜落主要歸因于太陽活動。由于星鏈衛星的飛行軌道較低,它們會受到近地軌道稀薄空氣的影響,產生微小的空氣阻力。這種阻力導致衛星速度逐漸減慢,軌道高度下降,最終重返地球。而在太陽活動的影響下,地球大氣有時會向外太空膨脹,使得空氣密度增加,空氣阻力也隨之增大。
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周期的高峰期,如近年來所經歷的太陽第25活動周期,太陽活動的頻繁爆發導致低軌道衛星的墜落數量急劇上升。根據NASA的數據,從2020年至2024年,全球共有1190顆低地球軌道衛星墜落地球,其中583顆為星鏈衛星。僅在2024年,就有316顆星鏈衛星墜落地球,而在2025年初,這一數字已超過120顆。
相比之下,我國在組建類似星座時選擇了更高的軌道,以避免受到空氣阻力的嚴重影響。我國的星網衛星均在1000公里以上的軌道運行,由于距離地面較遠,空氣密度更小,因此軌道衰減速度較慢。這意味著這些高軌道衛星能夠更長時間地在外太空穩定運行,從而降低了墜落地球的風險。
盡管SpaceX的星鏈計劃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衛星壽命短、受太陽活動影響大等問題,但該計劃仍在持續推進中。與此同時,我國在構建自己的低軌互聯網星座時,通過選擇更高軌道的方式,有效降低了衛星墜落地球的風險,展現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獨特優勢和戰略眼光。
對于我國空間站及飛船而言,雖然同樣在近地軌道運行并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但得益于定期的發動機加速和貨運飛船的補給,其軌道高度得以穩定維持。因此,即便在太陽活動頻繁的情況下,我國空間站及飛船的安全也不會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