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國互聯網大會上,一系列關于算力網絡發展的新動向吸引了廣泛關注。大會以“數驅新質,智創未來”為核心議題,標志著我國算力網絡建設已從理論探討邁入實踐落地的新階段。開幕式上,《算力交易白皮書》的發布與國家發改委關于“東數西算”工程的最新成果,共同描繪出數字基建新藍圖的細節。
大會首日,貴州與長三角之間的實時算力調度案例成為焦點。中國電信推出的“算網大腦”系統,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即時匹配,華為與阿里云則提出了“算力銀行”方案,成功將西部地區的閑置算力轉化為可流通的數字資產。據國家發改委數據,八大算力樞紐節點間的100Gbps專用網絡建設進度已達78%,這標志著“東數西算”工程效能釋放期的到來。
此次大會還見證了算力度量體系的一大突破。白皮書首次引入了包含CPU、GPU、FPGA等多種異構算力的FLOPS-PUE綜合指數,這一度量標準為不同類型的算力提供了統一的量化標準,并推動了彈性計費模式的誕生。一家北京AI企業在展區通過快速調度寧夏智算中心資源,成功降低了近四成的模型訓練成本。中國互聯網協會相關負責人指出,這標志著算力資源正逐步具備標準化商品的特性。
算力市場的整合趨勢也在加速顯現。從空間布局看,西部樞紐節點的平均利用率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8%;在調度能力上,長三角企業對西部算力的調用量已達到去年同期的3.1倍;在生態構建方面,算力期貨、算力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已進入實質性測試階段。低空經濟論壇展示的無人機集群計算案例,顯示了在2000公里外實時調用算力資源的延遲已控制在15毫秒以內。
在政策與技術的雙重驅動下,算力網絡的發展步入快車道。《“十五五”數字基建規劃》征求意見稿中,算力網絡被明確列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院士圓桌討論也揭示了面臨的挑戰,如跨省電價差異導致西部算力成本優勢減弱,以及數據確權問題阻礙了30%的潛在算力交易。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強調,算力網絡不僅是地理位置的簡單調整,更是生產關系的系統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