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其中最具標志性的變革莫過于人形機器人的崛起。長久以來,AI主要以虛擬形態存在于屏幕之后,無論是Siri的語音交互,還是ChatGPT的文本生成,它們都是云端智能的杰出代表。然而,隨著技術的飛躍,AI終于跨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以人形機器人的形態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中信出版最新推出的《人形機器人》一書,由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李向明撰寫,他以深入淺出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新興產業的宏偉藍圖及其背后的技術邏輯、全球競爭態勢和社會變革。李向明教授并非象牙塔中的學者,他親歷了移動通信的黃金時代,是推動摩托羅拉A760上市、深度參與諾基亞MIA項目的關鍵人物。如今,他再次站在了技術革命的前沿,探索AI與機器人的融合之路。
李向明教授認為,AI的發展必須走出屏幕的局限,進入現實空間。從大型機到桌面計算機,再到智能手機,計算終端雖然日益普及,但始終局限于二維屏幕。而AI,特別是大模型和多模態技術的突破,賦予了AI感知世界、理解場景、決策行動的能力,實現了從“云端算力”到“具身智能”的飛躍。具身智能意味著AI不僅能夠在虛擬世界中運算,更能進入現實空間,觀察、學習、反應,甚至與人互動,形成關系。人形機器人,正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
人形機器人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技術演進的必然結果。我們的生活空間、生產環境和社會規范都是為人類設計的,因此具有人類形態的機器人最能適應這些環境,展現出極高的通用性和靈活性。從技術角度看,感知、硬件、決策和理解力等方面的突破,為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奠定了堅實基礎。GPT-4等多模態大模型實現了語音、視覺、動作的整合控制;高精度舵機、電池管理系統等關鍵零部件開始標準化和國產化;邊緣計算芯片和5G通信讓機器人具備了實時決策和執行的能力;大模型的理解力則驅動機器人完成更復雜的協作任務。
李向明教授預測,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只是時間問題。他引用了一個有趣的數據:2001年,觸摸屏智能手機還是奢侈品,而到了2013年,千元安卓智能機已經普及全球。他認為人形機器人也將遵循這一路徑,從高端制造走向大眾消費。隨著產能提升、標準化完善和軟件集成,人形機器人的價格有望降至與iPhone相當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未來的主流選擇可能是租用機器人來完成日常服務任務,如做飯、帶孩子、陪伴老人等。人形機器人將成為連接AI與生活的關鍵橋梁,從工具轉變為伙伴,甚至成為家庭的一員。
在全球產業格局中,中美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形成了互補態勢。美國公司擅長模型驅動,致力于打造“有腦子的機器人”,而中國公司則在硬件制造、系統集成和成本優化方面表現出色。特斯拉的“擎天柱”機器人90%的零部件來自中國供應商,這體現了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和效率優勢。然而,李向明教授強調,人形機器人產業是一個全球協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模型、嵌入式系統、傳感器、舵機、電池等多個技術方向的高度整合。他相信,中國不僅能在硬件制造上發揮優勢,還有機會在“大腦”領域取得突破。
面對人形機器人的普及,人們自然會擔憂失業問題。李向明教授認為,人形機器人替代的是那些危險、單調和骯臟的工作,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同時,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催生新的工作崗位,如機器人調試員、算法訓練師等。更重要的是,社會需要做好制度和教育上的準備,如探索全民基本收入制度,幫助被替代的人群完成職業轉型和生活方式變化。
在教育領域,人形機器人也將發揮重要作用。李向明教授指出,家長不必擔心孩子沉迷AI或作弊,而應該引導他們正確使用AI。人形機器人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節奏定制學習計劃,提供全天候陪伴和啟發式教學。未來教育將走向定制化、啟發式教學,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孩子最好的“專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