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汽車,這個曾經以激進姿態闖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巨頭,如今卻走到了重整清償的十字路口。其興衰歷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資本大戲,引人深思。
回溯恒大汽車的崛起之路,其“買買買”的策略曾讓業界側目。從德國電驅動系統到瑞典薩博技術,恒大汽車通過一系列國際并購,迅速構建起所謂的“全產業鏈”。同時,恒大汽車還宣布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超級工廠”,預計年產能達到50萬至100萬輛。然而,這一切繁華背后,卻隱藏著恒大汽車真正的意圖——圈地融資。
恒大汽車以造車為名,在全國多地大肆圈地。廣州南沙區、沈陽、鄭州等地,恒大汽車的項目用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這些土地大多并未投入實際生產,而是成為了恒大集團套現的工具。通過土地抵押,恒大汽車套取了大量資金,用于緩解母公司的資金危機。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恒大集團債務危機的爆發,恒大汽車也受到了波及。資金鏈斷裂、供應商糾紛頻發、車輛質量問題曝光……一系列負面事件讓恒大汽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22年,恒馳5在供應鏈問題未解決的情況下強行上市,結果車輛故障頻發,被消費者評價為“半成品”。恒大汽車的產能也嚴重跟不上,與當初夸下的??谙嗳ド踹h。
面對重重困境,恒大汽車不得不走上重整清償之路。2025年6月,其重整計劃獲得廣州中院裁定批準。然而,清償之路并不平坦。根據披露的重整清償內容,有財產擔保債權、建設工程款、稅款、職工工資等優先債權將在3個月內全部還清,但普通債權的清還比例卻極低。對于欠款超過60萬的部分,清償率甚至不足1%。這意味著,許多供應商將面臨血本無歸的絕境。
恒大汽車的破產,不僅讓債權人血本無歸,也讓業界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資本化運作產生了深刻反思。過度依賴資本運作、忽視自主研發和核心技術積累,最終只會迎來反噬。恒大汽車的興衰歷程,無疑為后來者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