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久久

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AI“重啟”TCL?

   時間:2025-07-22 21:26:35 來源:北京商報編輯:快訊團隊 IP:北京 發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TCL經歷了一個缺乏增長的2024財年。

公司年報顯示,2024年TCL全年營業收入為1648.23億元,同比下降5.47%;歸母凈利潤為15.64億元,同比下降29.38%;扣非歸母凈利潤為2.98億元,同比大幅下降70.78%。

其中,處于行業下行周期的新能源光伏業務錄得超過五成的同比降幅,對整體營收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全年營收首度破千億的顯示業務雖取得了25%的同比增長,但也未能填平光伏業務留下的大坑。

顯然,公司需要更多增量以形成支點,來撬動整體業務重回增長區間。TCL的選擇是AI。

近期2025 CIC中國智慧生活大會上,TCL實業中國區總裁盧春水大膽斷言,"AI時代下,家電必定成為新的朝陽產業",明牌押寶AI的同時,與夕陽(下行)對應的朝陽(上行)一詞,也多少顯露出公司謀求新增長的信號。

這一選擇,既是對當下業務困境的直接回應,也是在產業變革節點上的一次戰略預判。國際注冊創新管理師盧克林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傳統家電行業在存量更新需求薄弱、地產紅利見頂等不利因素下,天花板肉眼可見,而AI帶來的服務訂閱、數據增值等變量,或將成為解鎖新增長的鑰匙。

"誰先做厚生態,跑通分成,誰就拿到下一輪周期的門票。"

只是,AI能否真正成為撬動TCL重回增長軌道的支點,目前尚難斷言——在行業集體向技術創新靠攏的浪潮之下,TCL有意借AI穿越周期,但意愿相似的玩家又何止TCL一家。

群狼環伺

艾媒咨詢CEO張毅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在AI電視這個細分領域,TCL目前可以被認為處在優勢區間。

但與此同時,在這一傳統家電品類向智能化深度轉型的賽道上,海信與小米等玩家的重兵布局,也正在給TCL帶來實打實的壓力。

根據洛圖科技及Omdia等機構發布的報告,2024年海信系電視全球出貨量2914萬臺、中國市場出貨量約800萬臺,位列全球第二并蟬聯中國第一,國內市場占有率為22.5%;2025年"6?18"大促期間,其全渠道銷量和銷額市場占有率分別達24%和29%,在多個細分品類中位居前列。

市場資料顯示,海信目前已經構建起了"端—邊—云"異構AI計算平臺,自研主芯片、畫質芯片、星海大模型以及海信聚Cloud云底座。洛圖科技稱,海信系品牌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11月和12月表現相當突出。

而在海信身后,小米(含Redmi)以約710萬臺的全年出貨量(市占率19.9%)排名次席,高于TCL(含子品牌共計680萬臺)一個位次。

不過,小米與TCL的關系更接近"亦敵亦友":在電視領域份額的直接競爭之外,實際上二者已分別于2021年8月和2025年7月簽署過兩次聯合實驗室合作協議,小米手機MIX Fold系列折疊屏、小米汽車SU7中控大屏等,背后的供應商都是TCL華星。

當然,技術迭代產生的增長空間,分析人士認為是必然存在的。

張毅指出,不論是傳統家電廠商通過AI賦能新品,還是小米具有互聯網屬性的新銳進場家電,對消費者使用體驗和整個家電產業鏈的升級都將逐步顯現。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AI機器人行業研究員鄭揚洋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短期來看,從需求側,相比傳統家電,越來越高端的智能家電的AI技術可以成為核心賣點,AI技術帶來的體驗差異刺激消費者的換機需求,疊加換新的周期,可以帶來顯性增量。

AI,是一筆長線投資

而從TCL自身來看,結合其給出的半年度業績預告,前文來自高層的判斷似乎已經有了一份頗為有力的背書:

業績預告顯示,TCL今年上半年預計營收826億—906億元,同比增長3%—13%;歸母凈利潤18億—20億元,同比增幅高達81%—101%。其中最為亮眼的,就是與當下AIPC、智慧屏等細分領域強關聯的半導體顯示業務,其凈利潤預計將超46億元,同比增長超70%,同2024年財年業績對比來看,TCL復蘇態勢已然初顯。

事實上,TCL在AI領域的布局頗有前瞻性和持續性。

早在2013年,TCL便推出首臺AI語音電視,并在2016年將AI技術引入手機拍攝,2024年又發布TV大模型語音中控和AI手機/平板,進一步將AI技術延伸至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全場景智能物聯,實現了從單一產品到多品類的覆蓋。

成果背后,是全鏈條技術支撐與大規模投入。據悉,公司旗下TCL華星已累計投入近3000億元布局顯示產業鏈,包括收購三星、LGD等國際巨頭面板產線等數個大動作,面板出貨和電競顯示器銷量均處于全球前列;公司自主研發的伏羲AI大模型,據稱是電視行業首個超級大智能體,TSRAI畫質芯片形成"云端+終端"增強模式;技術土壤方面,公司現已在全球布局了43個研發中心和32個制造基地。

截至目前,TCL的AI應用已覆蓋到電視、AR眼鏡、家電等多個品類,"生態"一詞不再是空談。

Statista數據統計稱,全球智能家居行業市場規模已從2018年的528億美元迅速增長至2024年的1543億美元,復合增長率高達19.57%,2025全年或將達到1740億美元,并在2027年突破2000億美元。

另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數據,2025年國內智能家居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2萬億元人民幣,2023—2025年期間的復合增長率預計將會達到18.7%。

誰會為"智能溢價"買單?

但想象空間終究只是預期,眼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消費者對AI家電的接受度參差不齊,市場對AI家電的接受度仍在培育階段。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對北京商報記者指出,消費者對AI家電"智能溢價"的買單意愿分層明顯,實用導向是其中的主導因素:價格敏感型群體注重性價比,對基礎功能升級的溢價接受度低;功能導向型群體愿為解決核心痛點的AI功能支付合理溢價;體驗驅動型群體對高端AI功能溢價接受度較高,但占比有限。而當前部分AI家電溢價與實際價值不匹配,功能冗余、體驗落差等問題引發消費者質疑,這是核心矛盾。

王鵬認為,溢價合理性的核心邏輯,在于其AI功能可以真實解決生活痛點。企業需聚焦健康與節能、無感化交互、生態協同等細分場景創新。

簡言之,人們既期待技術帶來的便利,又對"智能溢價"保持謹慎,多數人更關注AI功能的實用性而非概念噱頭,更在意這些功能是否真的能為日常生活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如果答案是"不確定",那么即使產品打著AI的旗號,恐怕也難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亦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AI家電企業需要警惕技術堆砌誤區,真實的需求場景、可感知的AI能力才是支撐AI溢價的重點。

領悟時代數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唐樹源認為,當前消費者對AI家電智能溢價的態度呈現兩極分化,且市場正從盲目追新回歸理性。一部分追求前沿科技的年輕用戶和高收入群體,愿意為新穎交互體驗和潛在便利性支付溢價;但更廣泛的主流消費群體因經歷過早期"偽智能"產品,變得極為審慎務實,若AI功能無法帶來清晰可感知的價值提升,如節省時間、精力或能源成本,溢價就會被視為"智商稅",消費者更愿為"智能"帶來的真實效益買單。

同時,要讓消費者接受溢價,產品創新就應該從功能疊加轉向無感服務和主動價值創造。倘若AI進化為能自主管理家庭事務、節約開支、提供個性化方案的隱形管家,實現從人機交互到環境智能的躍升,讓智能價值從錦上添花變為不可或缺時,消費者自然愿意為溢價付費。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嘗試與TCL方面取得聯系,截至發稿時暫未得到回復。

2025年已經過半,AI撬動的階段性業績反彈雖然為TCL帶來了增長曙光,但能否真正成為穩定的增長新引擎,還需進一步觀察;市場對其AI布局能否保持持續認可,將決定這場"重啟"的最終成色。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王天逸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爭議稿件處理  |  English Vers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宁县| 五大连池市| 晋城| 定南县| 西城区| 灵丘县| 宁南县| 麻城市| 正阳县| 海城市| 凤庆县| 湖北省| 宁南县| 元氏县| 双柏县| 樟树市| 浪卡子县| 兴隆县| 文水县| 济宁市| 拉萨市| 衡南县| 三江| 彩票| 军事| 新源县| 自治县| 文山县| 新津县| 宿松县| 长治县| 从江县| 梁山县| 佳木斯市| 定襄县| 思南县| 沙坪坝区| 阿拉尔市| 台南市| 光泽县|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