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Whispers》官方賬號在X平臺開始整活,讓Grok Ani體驗游戲,AI女孩對話AI女孩。并且官方調侃稱“她們相處不愉快”。
出品
作者|姜凡
編輯|董雨晴
7月15日,馬斯克的Grok 4大模型推出AI伴侶模式(Companions),首批即上線了哥特風少女Ani,金色雙馬尾、漁網襪與挑逗性臺詞瞬間席卷社交媒體。短短48小時內,用戶創作的動畫與COS作品刷屏各大平臺。幾乎同一時間,米哈游創始人蔡浩宇的創業公司Anuttacon,正通過太空生存游戲《Whispers from the Star》測試其AI角色Stella的對話深度——一位被困外星的天體物理學家,需要玩家用智慧助她求生。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7月16日:《Whispers》官方賬號在X平臺開始整活,讓Grok Ani體驗游戲,AI女孩對話AI女孩。并且官方調侃稱“她們相處不愉快”。
這場隔空互動,揭開了兩位科技領袖對AI情感賽道的迥異布局。
同一賽道,兩種“女友”
一面是馬斯克旗下xAI推出的虛擬伴侶功能 Companions。哥特風少女Ani三天席卷全球:黑絲漁網裝搭配挑逗耳語,玩家付費30美元/月即可開啟“戀愛副本”。當用戶問埃及歷史,她最終會繞回“去酒吧玩點刺激的”;有用戶反饋稱,關閉NSFW(成人內容)選項后,曖昧話語仍會突然彈出。
并且,馬斯克本人對于這一發布似乎也“引以為傲”,接連轉發關于Ani的帖子。
不過,當用戶用粗俗的語言對她,她也會反抗,游戲博主游戲葡萄在測試后給出了“Ani追求的是以浪漫為主、調情為輔的戀愛場面,而不是純粹的情色。”這樣的評價。
反觀Whispers,網友評論,那她可是太“正能量”了。Stella 被設定為一名天體物理系的研究生,擁有著高學歷和高智商,玩家可以和她談論包括量子物理、宇宙探索在內的諸多話題。
即使用戶故意讓她說“原神啟動”或扮演貓娘,她也會溫柔拒絕:“可以試試,但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找到幸存者”。
由此可見,兩個產品的內核是存在一定差異的,Ani像乙女游戲Plus :通過“好感度升級”解鎖親密互動,核心是用戶情緒滿足。Stella像科幻RPG主角 :堅守“太空求生”主線,對話需服務于敘事邏輯。
似乎大家都盯上了“AI伴侶”
實際上,AI 伴侶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早在 2018 年,微軟就推出了聊天機器人小冰,用戶可以和小冰聊天、玩游戲,甚至還能讓小冰為自己寫詩、作畫。而在 2023 年,字節跳動也推出了自己的 AI 聊天機器人豆包,用戶可以和豆包進行自然語言對話,獲取信息和幫助。
但 Ani 和《Whispers from the Star》的出現,讓 AI 伴侶賽道再次成為了焦點。與以往的 AI 聊天機器人不同,Ani 和 Stella 都擁有著更加豐富的情感和個性,能夠與用戶進行更加真實地互動。
不過,雖然馬斯克和蔡浩宇都看上了 “AI 女友” 這門生意,但二者的本質邏輯卻并不一樣。馬斯克的 Grok Ani 更多地是在擦邊,主打個性化 AI 伴侶服務,用戶可以在對話中通過文本或語音和 AI 伴侶聊天,還能創建和定制自己的 AI 伴侶。而蔡浩宇的《Whispers from the Star》則是一款以 AI 多模態交互為核心的太空生存游戲,Stella 只是游戲中的一個角色,玩家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她生存下去,并離開 GAIA 星球。
蔡浩宇的目標顯然不止于做一款 AI 游戲,而是要打造一個 AI 平臺。據了解,《Whispers from the Star》只是 Anuttacon 的首個實驗品,其長期目標或是打造一個 AI 增強版的 UGC 平臺,類似 “更智能的《Roblox》”。
在 2024 年 8 月,蔡浩宇卸任米哈游國內職務后,曾公開發表觀點稱 “AIGC 將顛覆游戲行業,未來只有兩類人適合開發游戲:頂尖天才團隊和 AI 賦能的業余創作者”。而 Anuttacon 的出現,正是蔡浩宇對這一觀點的實踐。
相比之下,馬斯克的 Ani 則更像是一次營銷噱頭。雖然 Ani 的出現引發了不少關注,但從目前來看,其功能和體驗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例如,有用戶反映,Ani 的回答有時會顯得生硬和機械,缺乏真實感。
Ani 的出現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觀點認為,AI 伴侶的出現可能會對現實中的人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讓人們變得更加孤獨和冷漠。而對于馬斯克來說,Ani 或許只是他眾多項目中的一個,其真正的目標還是要打造一個更加龐大的 AI 生態系統。
這場競爭或許沒有輸家:Ani證明了情緒價值的暴利空間,Stella則守護著虛擬陪伴的人性體面。但當人類開始對比“AI情人誰更貼心”時,真正的贏家早已不是屏幕里的少女,而是代碼背后洞悉孤獨的造物主們。
參考資料:《我玩到了蔡浩宇的新游戲》--游戲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