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苔 編輯/馮國營
“一言九鼎,誠信天下”。當這句話作為鼎誠人壽的經營理念時,或許不曾想到,自己會面臨一場關乎生存的信任危機。
截至2024年底,鼎誠人壽凈資產已由正轉負,累計虧損超23億元,資本缺口持續擴大,正式步入“資不抵債”的危險境地。這一關鍵財務指標的失守,敲響了公司可持續經營的警鐘。
16年持續“失血”
保險行業從不缺“長跑者”,但連續16年虧損的企業卻寥寥無幾,鼎誠人壽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
成立于2009年,幾乎每年都在“虧損名單”上占據一席之地。2009-2024年,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0.41億元、-0.49億元、-0.72億元、-0.90億元、-0.86億元、-1.08億元、-0.82億元、-0.99億元、-0.88億元、-0.79億元、-1.10億元、-1.62億元、-2.65億元、-2.55億元、-2.04億元及-2.07億元,合計虧損達23.87億元。
今年開局,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實現凈虧損1.95億元,接近去年一年度的虧損水平。
圖源:2025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更嚴峻的是,持續虧損已徹底掏空了公司的“家底”。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鼎誠人壽凈資產為-2.99 億元,這意味著其資產已不足以覆蓋負債,深陷“資不抵債”的境地。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凈資產是抵御風險的“安全墊”,一旦為負,不僅意味著償付能力承壓,更可能觸發監管預警。而公司一季度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00.81%、117.47%,瀕臨監管規定的紅線。報告進一步預測,下一季度這兩項指標或將分別下降至93.24%和112.2%,風險壓力持續上升。
負債端成本剛性是導致持續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2022-2024年,保險合同準備金從30.85億元飆升至85.34億元,三年內膨脹了近2倍。這一急劇增長不僅反映了公司在償付能力上的巨大壓力,也揭示了其在利率波動下的脆弱性。
根據2024年年報披露的信息,會計估計變更顯示,因利率曲線變化導致新增準備金高達4.61億元,成為吞噬利潤的最大“黑洞”。隨著市場利率的下行,公司需要為未來可能的賠付責任預留更多資金,這直接導致了準備金的大幅增加。
增資工作難推進
在償付能力壓力之下,增資成了關鍵抓手。近年來,鼎誠人壽頻頻嘗試增資。2018年,原股東海航集團率先出手,將其持有的1.9億股股份轉讓給深圳香江金融控股集團,另將0.6億股交割給了上海冠浦地產。與此同時,另一大股東新光人壽也在悄然調整布局——它將手中的0.75億股股份轉手柏霖資產,再將0.5億股股權劃歸國展投資。
這不僅是一次股權的重新洗牌,更像是一場資本撤離前的信號釋放。
但變革并未止步于此。緊接著,公司迎來了一波來自多方的新鮮注資。香江金融、柏霖資產、國展投資、冠浦地產以及深圳樂安居紛紛出手,分別向鼎誠人壽增資1.88億元、0.6億元、1.75億元、1.25億元、0.65億元及1.38億元,最終將鼎誠人壽的注冊資本推至12.5億元。這場看似積極的資本注入,為公司帶來一絲喘息之機。
可惜好景不長。
到了2020年中,資金壓力再度襲來。鼎誠人壽宣布啟動新一輪增資計劃,擬新增資本金7.5億元,試圖穩住日益緊張的資本結構。然而,這一計劃遲遲沒有落地,仿佛被按下暫停鍵。
一年后,更大的變局到來。
新光人壽決定徹底退出舞臺,將手中25%的股份悉數“打包”轉讓給紅豆集團;香江金融也將其持有的20%股權轉讓給了江蘇永鋼集團。這意味著,曾經在2018年入股的一批老股東,正在逐步淡出鼎誠人壽的歷史舞臺。
而就在同一年,公司再次高調推出一項高達25億元的增資計劃,目標是將注冊資本從12.5億元提升至37.5億元。這一次,公司明確表示,希望借助新股東的力量重整旗鼓。
然而,現實并不如預期那般順利。除了柏霖資產繼續支持外,其余原有股東均選擇袖手旁觀。倒是紅豆集團、永鋼集團以及深圳市物資集團表達了參與意愿,成為新的潛在投資人。一時間,增資似乎有了曙光。
不過,監管審批卻遲遲未過。各方等待良久,最終于2022年11月正式簽署《增資協議解除書》,宣告這場聲勢浩大的增資行動徹底落空。鼎誠人壽也隨即退還了全部25億元增資款,這場本該成為“救命稻草”的資本運作,最終無疾而終。
最新消息顯示,公司計劃在2025年度持續推進增資計劃,但結合連續虧損的現實以及當前股東狀況,增資前景并不明朗。
四大股東欲“下車”
截至目前,公司共有六家股東。其中,新光人壽是外資企業,其余五大股東分別是民營企業。然而,看似穩定的股權結構,背后暗流涌動。
圖源:2025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去年4月,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一則鼎誠人壽65%股權轉讓項目,順正新、香江金融控股、國展投資以及樂安居四家股東擬聯合出清所持全部股權。不過截至目前,這筆股權并未轉讓成功。
這并非偶然。除了新光人壽外,其余多數股東或因自身財務狀況不佳,所持股份被司法凍結;或受制于戰略重心調整,急于甩賣資產“斷臂求生”。鼎誠人壽的股權結構,正在經歷一場劇烈洗牌。
而作為公司創始階段便深度參與的外資股東,新光人壽的持股比例也已從最初的50%降至25%。盡管目前仍保有管理層席位,但面對持續惡化的經營局面,其“水土不服”的問題似乎仍未緩解。
股東動蕩之下,后續增資可能不及預期。從財務回報來看,16年累計虧損逾23億元,且看不到扭虧希望,繼續增資更像是“填無底洞”。從風險角度看,資不抵債狀態下,股東投入的資金可能優先用于償還債務,而非業務發展。
鼎誠人壽這場持續16年的“失血”長跑,最終能否迎來終點,仍需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