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蘋果公司終于決定涉足折疊屏手機領域時,它選擇的路徑并非開創,而是追趕。
蘋果公司,這家長期以其顛覆性創新來定義和重塑消費電子市場的科技巨頭,正準備打破自己的傳統。彭博最新評論文章稱,其首款折疊屏iPhone預計將于2026年底問世,但這標志著蘋果將以“后來者”的身份,進入一個由其主要競爭對手三星電子開創并已主導七年之久的成熟市場。
與iPhone、iPad或Apple Watch的橫空出世不同,蘋果此次的入局策略并非依靠革命性的技術或設計。消息稱,這款折疊屏設備在形態上將與三星的Galaxy Z Fold系列相似,甚至其核心的OLED折疊屏幕也將由三星顯示(Samsung Display)供應。這是一種罕見的、非蘋果式的產品發布路徑。
追隨而非引領:蘋果的非典型入局
蘋果公司向來以“雖非首創,但力求最佳”為信條,并成功地用iPod、iPhone和Apple Watch等產品塑造了多個現代科技品類的形態。
彭博社專欄作者Mark Gurman分析,當蘋果在2026年推出折疊屏手機時,它將進入一個已經發展了七年、技術路徑和市場格局已基本被三星確立的領域。
屆時,蘋果將不會推出革命性的交互界面或硬件,而是提供一種與現有產品相似的體驗。這種追隨者姿態,對于習慣了引領潮流的蘋果而言,實屬罕見。
盡管整體設計并非原創,但蘋果的目標是在細節上超越競爭對手。根據數月前的報道,蘋果正集中精力解決折疊屏設備長期存在的幾大弱點。其工程團隊的首要任務是讓內部顯示屏的折痕盡可能不明顯,并大幅改進鉸鏈機制的耐用性和手感。在軟件層面,即將啟動開發的iOS 27系統,將優先為這種新的設備形態量身定制專門的軟件功能,以確保蘋果標志性的流暢體驗得以延續。
品牌與市場:高價策略下的商業算盤
蘋果的折疊屏戰略或與中國市場的布局密切相關。
數據顯示,小米、華為等本土品牌已推出多款折疊屏手機,且“書本式”設計(即橫向展開)更受消費者青睞。蘋果選擇這一形態,顯然是為了迎合中國用戶的偏好。分析預測,2000美元的起售價也與中國高端用戶支付能力匹配,或成為其在華銷量回升的關鍵支點。
盡管硬件創新乏力,蘋果仍有望憑借品牌優勢打開市場。分析指出,全球約有數百萬iPhone用戶長期期待折疊屏產品,但不愿轉向安卓陣營。蘋果的入場或將激活這部分“潛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