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主導制定的自動駕駛國際標準《道路車輛自動駕駛系統測試場景評價與測試用例生成》正式面世,該標準詳細闡述了自動駕駛測試場景的評價流程與試驗方法,并明確了測試場景暴露率、復雜度、危險度等關鍵指標的評價標準。
隨著自動駕駛相關標準的不斷完善,行業落地試點的步伐正在加快。然而,公眾對于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問題,特別是隱私安全與系統安全,仍然心存顧慮。值得慶幸的是,AI技術的創新正在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新的思路。
在國內,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的試點范圍正在不斷擴大。例如,小馬智行宣布其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已搭載在北汽極狐阿爾法T5車型上,并在深圳開啟了道路測試。廣汽埃安的霸王龍Robotaxi也已在廣州和深圳獲得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小馬智行的多款合作車型更是進入了量產階段,并啟動了公開道路測試。
從地域分布來看,Robotaxi的試點已經覆蓋了長三角、京津冀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上汽集團在其Robotaxi項目中,已在上海、蘇州等城市投入了近100臺車輛,累計行駛里程超過400萬公里,接收訂單超過20萬單。廣州市中心至白云機場的Robotaxi線路也已開通,標志著自動駕駛車輛服務首次進入廣州市中心、機場和高鐵站。
在政策層面,北京市作為國內首個乘用車無人化運營試點的城市,已經向百度、小馬智行等企業頒發了無人化示范應用道路測試通知書,允許這些企業在60平方公里的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內提供“主駕無安全員、副駕有安全員”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同時,重慶和武漢也率先發布了自動駕駛全無人商業化試點政策,并向百度發放了全國首批無人化示范運營資格。
Robotaxi的推廣將帶來多重社會效益。在運營成本方面,自動駕駛技術能夠顯著降低人力成本,使企業能夠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技術研發與服務優化中。對于社會民生而言,自動駕駛技術為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了獨立出行的可能,提升了特殊群體的出行效率。自動駕駛系統通過精準的駕駛控制與策略優化,還能實現能耗降低與尾氣排放減少,為城市交通的綠色轉型注入新動力。
然而,自動駕駛技術仍面臨諸多挑戰。在技術安全層面,復雜環境感知不足是當前的主要短板之一。特別是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現有傳感器系統的可靠性有待提高。隨著車聯網技術的普及,黑客攻擊的威脅日益嚴峻,一旦車載控制系統或云端服務器被攻破,可能引發惡性事故和大規模隱私數據泄露。
法規的不完善也是自動駕駛發展的一大障礙。在事故責任界定方面,現有技術標準與法律框架之間存在明顯斷層。當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事故時,責任主體難以明確,涉及車企、軟件供應商、云服務商甚至乘客等多方主體。倫理困境也是自動駕駛面臨的一大難題,如在不可避免的碰撞發生時,算法應如何做出決策。
針對這些挑戰,AI技術正在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多模態融合算法,可以顯著提升自動駕駛在復雜環境下的感知能力。同時,AI配合區塊鏈等新技術,可以優化系統安全性,減少數據泄露的風險。借助大模型的深度學習能力,可以模擬極端路況,提升自動駕駛系統在突發狀況下的應對能力。
這些技術突破正在逐步克服自動駕駛面臨的挑戰,推動自動駕駛技術不斷向前發展。隨著技術成熟度的提升和政策支持的深化,Robotaxi有望成為未來城市出行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