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領域,一場關于Agent未來的討論正悄然興起。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的一席話,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他直言不諱地預測:“90%的Agent將被大模型吞噬。”此言一出,立即在行業內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事實上,這一觀點并非空穴來風。近一年來,盡管Agent被視為AI圈的明星產品,但隨著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其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凸顯。以Manus為例,這家曾備受矚目的通用Agent公司,近期卻傳出了總部遷移至新加坡、國內大幅裁員的消息,其國內版本的上線計劃也被迫擱淺。這一系列變動,無疑給通用Agent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Manus的遭遇,只是通用Agent困境的一個縮影。隨著大模型能力的不斷提升,用戶越來越傾向于直接使用模型來完成任務,而非額外付費購買功能重疊的Agent產品。這種趨勢,使得通用Agent在市場上的份額逐漸被大模型蠶食。同時,垂類Agent的崛起,也進一步擠壓了通用Agent的生存空間。在企業端,垂類Agent以其精準和高效,贏得了用戶的青睞;而在個人端,通用Agent則尚未找到能夠持續吸引用戶并為之付費的殺手級應用場景。
通用Agent市場的現狀,令人不禁對其未來產生擔憂。然而,危機往往孕育著轉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通用Agent開發者開始尋求技術創新和場景深耕,以期突破當前的困境。他們嘗試將強化學習等技術應用于Agent訓練中,以提升其泛化能力和執行任務的穩定性。同時,他們也在積極探索與辦公、教育等領域的深度融合,以期找到更多貼近用戶需求的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通用Agent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其商業化潛力仍不容忽視。以Manus、Genspark等為代表的一批通用Agent產品,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實現了可觀的收入。然而,這種短期的流量和變現增長并不能掩蓋其長期發展的不確定性。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力?如何找到更多能夠持續吸引用戶的應用場景?這些問題仍然是通用Agent開發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通用Agent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那些能夠不斷創新、深耕場景、滿足用戶需求的Agent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用戶真正信賴的AI助手。而對于那些無法適應市場變化、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的Agent產品來說,被大模型或垂類Agent吞噬或許只是時間問題。在這場關于Agent未來的較量中,誰將笑到最后?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