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這一被視為未來綠色能源的希望之星,長久以來在燃料電池汽車領域備受矚目,卻始終未能真正走進大眾生活。然而,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領域——氫能兩輪車,正悄然改變這一局面,有望成為氫能經濟破局的關鍵。
長久以來,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氫能應用的主要方向,吸引了眾多整車廠的投入,從乘用車到重載卡車,各類產品層出不窮。然而,高昂的成本、復雜的儲運體系以及嚴格的安全管理要求,使得燃料電池汽車始終未能擺脫“概念車”的標簽,市場表現平平。
相比之下,氫能兩輪車卻如同山野中的野花,默默生長,逐漸綻放。在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主辦的氫能發展研討會上,來自技術企業、金融機構和投資界的代表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一氫經濟的“黑馬”。據市科委新能源技術處一級調研員劉文波介紹,多家企業正在開發燃料電池兩輪車,并通過共享單車等形式投入運營,每輛車每天可實現約20元的收益,商業前景看好。
氫能兩輪車的崛起,得益于固態儲氫技術的突破。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的鄒建新教授解釋,固態儲氫利用特殊化學物質如鎂、鈦等金屬材料,通過吸附或化學反應儲存氫氣,其能量密度遠超氣瓶儲氫,甚至超過液氫。更重要的是,固態儲氫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大大降低了氫氣泄漏和燃燒爆炸的風險。加氫網絡建設也因此變得靈活便捷,氣罐甚至可以擺上超市貨架。
然而,固態儲氫也有其局限性。艾氫技術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張宇翔指出,由于固態儲氫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氫氣完全釋放出來,因此其功率密度較低,不適合燃料電池汽車進行急加速等動作。但這一短板,卻恰好成為了兩輪車的優勢。儲氫量大、安全性高、能量釋放穩定,這些特性使得氫能兩輪車如魚得水。
在研討會上,上海晶擎能源、溯馭技術等企業展示了他們研發的氫能自行車。這些自行車外觀與普通山地車無異,只是在車身三角梁內置了小型固態儲氫罐及燃料電池電堆,續航里程可達70公里以上,如果騎車人稍加助力,綜合續航更是接近200公里。溯馭技術的副總經理李輝透露,他們已在蘇州、連云港等地投放了約2000輛氫能共享單車,積累了約10萬用戶,雖然尚未達到盈虧平衡,但已十分接近。
氫能自行車的競爭優勢已逐漸顯現。晶擎能源的總經理高鞠表示,他們即將在上海周邊省市投放近千輛電動兩輪車,其中數百輛將定向投放給快遞小哥。高鞠算了一筆賬:快遞員每月租車費用約300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抵扣鋰電池折損,而鋰電池的循環壽命有限。相比之下,固態儲氫可以穩定循環幾千次,雖然總價目前高于鋰電池,但從全生命周期角度看,單次使用成本已低于鋰電池。
投資機構“量化硅谷”的副總裁黃玉裕表示,過去一兩年,氫能兩輪車技術快速迭代,產業鏈成本顯著下降。未來兩年,整車價格有望控制到4000元左右,這將使氫能兩輪車立即形成對鋰電池車的競爭優勢。氫能兩輪車每年可減排量接近100棵樹,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據黃玉裕透露,國內部分大城市已經對氫能共享兩輪車提出了數萬輛的采購意向。
氫能兩輪車對于氫經濟的意義,遠不止于支撐物流運輸。燃料電池行業的領軍企業如上氫科技、卸氫科技等,雖然目前關注點在于無人機用燃料電池,但也在密切關注兩輪車市場。正如高鞠所言,氫經濟行業急需一個真正的市場來驗證和迭代技術,尋求產業鏈協同。氫能兩輪車市場的練兵,將為氫經濟的未來發展培養一批具有戰斗力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