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滲透率已逼近50%大關,車輛保有量更是突破了3500萬輛大關。即便剔除約12%的網約車份額,新能源私家車的數量也接近3000萬輛。然而,這一蓬勃發展的背后,卻隱藏著另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未來八年內,預計有2000萬輛新能源車將陸續超出保修期。
面對這一龐大的市場需求,新能源售后服務體系卻顯得捉襟見肘。盡管少數主機廠正積極構建官方售后服務網絡,但第三方服務門店的數量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與此同時,眾多傳統修理廠,本有機會轉型新能源服務,卻深陷困境,難以自拔。
數據顯示,上半年超過80%的修理廠面臨產值與利潤的雙重下滑,單車產值和進廠臺次均顯著減少。一些地區的汽修廠老板透露,當地每天都有數十家修理廠倒閉,整個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
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汽修市場的根本性變革。隨著新能源車份額的不斷攀升,傳統燃油車維修需求日益減少。同時,車主行駛里程縮短和消費觀念理性化,使得車輛保養周期延長,進廠頻次降低。國四車輛被納入以舊換新補貼范圍,大量老舊燃油車直接淘汰,進一步沖擊了修理廠的傳統盈利板塊。
價格戰在汽修行業同樣激烈,不少修理廠面臨“做一單賠一單”的困境。更令人擔憂的是,整車企業也開始蠢蠢欲動,準備切入汽修市場。例如,比亞迪注冊了多個與養車相關的商標,奇瑞旗下汽服連鎖品牌也已開業。這些財大氣粗的整車企業若大舉進軍汽修市場,無疑將對中小商家構成巨大威脅。
傳統汽修廠向新能源維修轉型之路困難重重。硬件投入巨大,包括專業診斷設備、高壓操作車間和防爆設備等,動輒百萬。然而,傳統燃油車板塊的盈利空間已被嚴重壓縮,修理廠難以承擔轉型成本。新能源維修回報周期長,設備閑置率高,使得修理廠需要依靠資金支持才能熬過轉型期。
更為棘手的是,新能源維修需要資質和人才。一方面,需要整車廠家授權;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既懂高壓電路又精通傳統機械的復合型技師。然而,這類人才嚴重短缺,培養速度遠跟不上新能源車增長速度。根據工信部數據,到202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人才需求將達到120萬人,人才缺口高達103萬,維修領域缺口更是驚人。
新能源維修還伴隨著高風險。上半年,全國已發生多起因新能源車維修操作不當引發的火災事故。同時,因發表不當言論或未經授權拆解新能源車而引發的法律糾紛也屢見不鮮。這些事件不僅給修理廠帶來經濟損失,還可能面臨法律制裁。
一位資深從業者表示:“這不是技術差距,而是系統性的生態淘汰。”他預測,90%的修理廠無法成功轉型新能源維修。這意味著,在2000萬新能源車主出保之前,大部分修理廠可能已經關門大吉。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修理廠老板們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是豪擲百萬賭未來,還是守著燃油車殘局等待出局?這場轉型戰役不僅關乎全國數十萬家修理廠的生存,更牽動著數千萬新能源車主和百萬汽修從業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