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馬文博)據調查,近期有一些中小體量的商家放棄經營多年的網店,開始回到線下開實體店。從線上回流到線下,不是競爭的此消彼長,反而是互相促進,共同形成更和諧的消費環境。
每到電商大促的時間節點,“女裝退貨率”就會被提及一次。動輒超50%的退貨率不僅體現出消費者的不滿意,也讓經營者們頭疼。
本來,網購的興起是多方共贏:商家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運營店鋪;平臺能夠從中獲利;消費者避免了和導購“拉家常”的尷尬,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但隨著時代變化,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網絡碎片覆蓋了原本立體的現實生活,消費者們開始懷念“活人感”;另一方面,無法觸摸的服裝、首飾疊加拉腿、美顏的“黑科技”,消費者滿懷期待收到貨又要退掉,時間精力同樣被消耗,人們開始懷念“所見即所得”的體驗。
由此,“小而美”、能夠精準把握消費者痛點的實體店會越來越有市場。電商人放棄經營多年的網店不是線上、線下經營的對立,實際上,還有很多經營者會利用多年的經驗經營自媒體,為自己的線下店鋪引流。在這種情況下,線上、線下都是服務于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手段和方式,載體的不同并沒有影響市場的整體向上。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25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4.55萬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二季度增長5.4%,比一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
2022年1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原副局長蒲淳表示,實體經濟并不等同于實體經營,前者是從事的行業,后者是指經營的方式,絕大多數個體工商戶,無論是單純的線下經營,還是通過線上渠道銷售實體商品,都是參與實體經濟。“線下實體店和網上店鋪是不矛盾的,我們不會限制其中任何一種經營模式,我們還要鼓勵商業經營模式的創新。”蒲淳說。
線下小店的回歸是人們期待的煙火氣和人情味,線上消費繼續火熱是網絡發展帶來的便利性,二者共同構成了如今的消費格局,并且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在不斷適應和改變。
線上經營者轉到線下,如何從輕資產變為重資產運營,如何增強消費者的體驗感,怎么把握并鎖定客群,都是新的挑戰。這需要經營者積極探索,也需要各地相關部門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如打造特色街區、推進小店經濟等。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下半年我國消費發展有支撐,上半年的影響因素、消費態勢在下半年會得以持續,消費政策還會繼續加力。下半年刺激消費補貼政策已經在陸續出臺,各地也會繼續出臺相關措施促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