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清晨,伴隨著黎明的第一縷曙光,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在我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轟鳴升空,成功將天舟九號貨運飛船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此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天舟九號此次任務不僅承載著大量的物資補給,更在貨物裝載、應急發射及交會對接等方面展現出了卓越的能力。發射后僅3小時,天舟九號便順利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完成全自主交會對接,這是我國繼天舟七號、天舟八號之后,第三次實現3小時快速交會對接,標志著這一技術已成為貨運飛船的標準模式。
長七火箭作為專為滿足中國空間站貨運飛船發射任務而研制的運載工具,此次發射是其第10次飛行,也是長七系列火箭的第20次飛行。該火箭以其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及綠色無污染的特點,為我國空間站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則在此次任務中刷新了上行物資裝載重量的紀錄,上行物資總重量約6.5噸,包括航天員生活物資、實驗樣品、設備設施等,為空間站的長期運營和科學實驗提供了充足的資源。
此次任務中,空間應用系統上行物資總重量約為776.5公斤,涵蓋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等多個領域的23項科學實驗。其中,利用問天艙生物技術實驗柜開展的基于器官芯片技術的空間環境對人體血腦屏障的影響研究、空間微重力環境對骨骼肌前體細胞遷移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等,將深化我們對生物體生理病理的認知,為人類健康提供基礎支持。同時,夢天艙的兩相系統實驗柜、流體物理實驗柜等也將開展多項科學實驗,揭示重力作用機制,推動相關技術的創新發展。
天舟九號還攜帶了兩套新艙外服D、E前往太空。這兩套艙外服在建造階段艙外服飛行驗證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改進,艙外服在軌壽命由“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為航天員的長期駐留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天舟九號還搭載了新型在軌核心肌肉鍛煉裝置,該裝置針對長期駐留對肌肉萎縮的防護需求,采用系統綜合防護理念,將有效提升航天員的肌肉力量和運動能力。
除了物資補給和科學實驗,此次任務還將開展航天醫學實驗研究。隨天舟九號上行的細胞實驗樣本將在軌開展3項航天醫學細胞學實驗,研究空間微重力環境對骨髓間質干細胞分化、血管類器官衰老效應機制及心衰心臟內皮細胞改變的影響,為地面心衰病人的干預提供新思路。
為了滿足航天員的飲食需求,本次任務還進一步豐富了航天食品品種,新增近30種菜肴類航天食品,使得航天食品總數達到190余種。飛行食譜周期的延長和食品口感的提升,將更好地滿足航天員在軌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