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胖東來,一名深夜到家的員工又在下班30分鐘后收到一條飛書推送,每次夜班后,這條報平安的提醒都會準時出現。
日本東京永旺超市,一位餅干試吃員正在多維表格填報自己的品嘗數據,這家負責安排9000家店鋪、1200名試吃員的大型零售集團服務商,曾想砸1億日元開發定制系統,但如今已被Lark Base(飛書多維表格海外版)完全替代。
江蘇張家港永卓控股,這家員工上萬人的500強公司曾長期被高企的輪胎費用困擾,直到飛書顧問的一次深入調研后才找到浪費源頭,這筆年耗資千萬元的開支全年預計可節省300萬元。
茶飲品牌中,蜜雪冰城、霸王茶姬、茶百道等6家上市茶飲公司中,有5家不同程度使用飛書;在國貨美妝行業,珀萊雅、貝泰妮、巨子生物、毛戈平等TOP10品牌中,飛書客戶占比7成;在汽車制造領域,銷量TOP30車企中,超六成的核心協同發生在飛書上,并向上下游的德賽西威、匯川技術、億緯鋰能等核心廠商蔓延。還有大量的AI公司,如Deepseek、地平線、智元機器人都創業早期階段就開始用飛書。
為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用飛書?在近日舉行的飛書發布會上,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說:“我并不是來打廣告的,但我真的覺得飛書非常好,它幫助了我,也幫助了小鵬。”
有人說,在飛書密密麻麻的logo墻上,能看到中國最有上進心的一批公司,他們渴求提效,渴望用飛書展開一場效率變革,比如在對抗“AI忽悠”的問題上,飛書可發揮巨大作用。
2025年,生成式AI在C端掀起狂歡,B端卻陷入PPT式AI與產業落地的割裂。如何讓B端企業真正吃到AI紅利,成了業內焦點。
有幾個難題擺在眼前。首要的問題就是企業數據化不足。不少企業的數據仍分散在員工的個人電腦中、分散在紙質筆記本里。一個個零散的文件夾和一行行手寫字,并不能成為企業AI進程的燃料。
在飛書發布會上,飛書CEO謝欣說:“如果你的辦公工具主要不是在創作,而是在打卡,那一年的沉淀可能是1000萬次的打卡數據,那大概率AI能幫你預測的是,明天哪幾個員工會遲到。”
另一個問題則是AI產品的模糊與夸大,陷入“賣家秀”困境。這場新技術帶來的狂熱,催生出AI領域前所未有的“賣家秀與買家秀”割裂現象。產品demo中把AI功能描繪得無所不能,但等到用戶真正實際使用時就發現,效果遠不是宣傳片中說的那樣。
如何破局呢?“數字化是AI與智能化的基礎,B端的AI落地是一場馬拉松。”謝欣說。在飛書看來,要通過員工海量的日常協作動作,以無聲無息的方式,沉淀企業數據和資產,再運用AI的能力把數據變成智能生產力。底層邏輯就是:協作即沉淀,沉淀即智能。
從用戶視角看來更簡單:用就完了。工具越好用,員工使用頻率越高,數據沉淀就越豐富。小鵬汽車就是個例子,他們不僅在用飛書AI會議提升效率,還充分使用飛書文檔:2025年上半年,AI生成63萬份紀要,2024年非必要線下會議減少30%,云文檔協作滲透率72%。
為了厘清行業標準,飛書在7月9日發布了業界首個AI應用成熟度模型,對標自動駕駛的L1、L2、L3、L4。飛書將AI應用成熟度模型分四個等級:M1——概念驗證,只做內部演示,別對外發布;M2——早期試用,給愿意嘗鮮的用戶用;M3——成熟應用,可以大規模使用;M4——完全成熟,在適合的任何場景都可使用。
做產品的先定義標準,本質上是一場對抗技術泡沫的務實變革。謝欣表示:“飛書發布的每一個AI功能,我們都會清楚地標清是什么等級,讓選擇更加透明。我們認為這是AI從業者很必要的企業責任,我們同時希望同行發布AI產品時也能參考這么一個標準,給客戶一個合理的預期,也避免帶來不必要的焦慮。”
原標題:《把AI真正用起來、用高效,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