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meta以其開源舉措在業界掀起了波瀾,被譽為AI時代的“賽博布施者”。這一美譽并非空穴來風,眾多AI基座廠商在Llama系列模型的基礎上發展壯大,可以說,沒有meta的開源貢獻,AI開源生態或許難以呈現今日之繁榮。
Llama 3.1 405模型的誕生,更是彰顯了meta在AI領域的深厚底蘊。這款模型在由16384塊Nvidia H100 80GB GPU組成的集群上,歷經45天的艱苦訓練才得以面世。其背后的投入之大,令人咋舌——至少10億美元的GPU顯卡費用,加之海量的標注數據和頂尖的研發團隊。然而,meta卻選擇將這一成果開源,這背后的邏輯何在?
開源,作為一種市場策略,其威力在歷史上已屢有驗證。Firefox瀏覽器的崛起,便是開源對閉源的一次有力挑戰。面對IE在Windows上的壟斷地位,Netscape開發者選擇了開源之路,孕育出了Firefox,并逐漸收復失地。盡管最終Firefox與IE一同被Chrome這一開源瀏覽器擊敗,但開源的力量已不容忽視。Chrome的崛起,不僅統一了瀏覽器市場,更讓開源理念深入人心。
另一開源巨擘Linux的歷程,同樣見證了開源的勝利。IBM在面臨Windows的沖擊時,選擇了扶持Linux,這一決策最終促使Linux在服務器市場大放異彩,除了微軟外,全球各大廠商紛紛加入Linux陣營。Windows在服務器市場的地位,因此受到了嚴峻挑戰。
Android作為Linux的一個變種,同樣在移動操作系統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開放性吸引了幾乎所有手機廠商,它們放棄自研,轉而在Android的基礎上進行適配和自定義,從而構建出各具特色的生態系統。開源策略在Android上的成功,再次證明了其市場價值。
meta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的觀點也值得注意。他認為當前的Transformer模型無法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只有WorldModel才有可能。因此,開源一個注定無法走到盡頭的Transformer模型,既能打擊競爭對手,又能樹立良好形象,何樂而不為?畢竟,meta在元宇宙上的投入已高達數百億美元,相比之下,幾個億的開源投入顯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