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紐約時報》披露了一則關于meta公司人工智能戰略的重大潛在變動。據悉,meta新設立的“超級智能實驗室”(MSL)正考慮對其AI發展路徑做出根本性調整,這一消息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據內部人士透露,MSL的核心團隊,包括新任28歲的AI主管亞歷山大·王,正在探討是否放棄meta目前最強大的開源AI模型Behemoth,轉而研發一個閉源模型。這一轉變對于一直倡導開源理念的meta而言,無疑是一次重大的理念革新。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副教授伊?!つ锟藢Υ吮硎旧罡型锵?。作為深耕開源領域二十余年的專家,莫里克指出,如果meta真的轉向閉源,那么美國將基本退出前沿開源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競爭舞臺。他強調,目前在這一領域,歐洲尚存一個競爭者,而其余市場幾乎已被中國占據。
莫里克不僅是AI領域的杰出學者,還是《共智時代:如何與AI共生共存》一書的作者,該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并被《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評為年度最佳書籍。他對AI的發展有著深入的觀察和理解,因此他的觀點在業界具有相當的分量。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莫里克因較早接觸大型語言模型,已成為美國政策制定者與企業領導者的首選AI專家。他對中國AI模型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特別是對中國初創企業深度求索推出的DeepSeek模型贊不絕口,認為其不僅能與前沿模型抗衡,還采用了開源模式。
莫里克還提到,最近月之暗面發布的Kimi K2開源模型也值得關注,但他認為,由于“中國模型”帶來的沖擊感已基本消退,且DeepSeek的性能對多數使用者來說已足夠,因此Kimi K2可能難以復制DeepSeek那樣的熱度。與中國的大語言模型相比,美國的大多數模型都并非開源,這也是meta此次潛在轉變引起莫里克感慨的原因之一。
據透露,meta之所以考慮這一戰略調整,可能與Behemoth模型在內部測試中的表現不佳有關。盡管meta已完成對該模型的訓練,但因其表現未達預期,發布被推遲。自meta宣布成立超級智能實驗室以來,負責Behemoth的團隊已停止對其進行新的測試。
目前,MSL的討論仍處于初步階段,最終決策需經meta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批準。有報道稱,meta可能在保留開源模型的同時,將重心轉向閉源模型。無論選擇何種路徑,對于正與谷歌、OpenAI、Anthropic等對手角逐AI主導地位的meta而言,這都將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轉向。
扎克伯格在去年的一次播客采訪中曾表示,meta非常支持開源,但并未承諾會公開所做的每一項成果。這一表態似乎為meta未來的戰略調整埋下了伏筆。
為了加強AI技術的研發實力,meta近期開啟了“重金攬才”模式,從OpenAI、谷歌、蘋果、Anthropic等公司挖來頂尖研究員,并宣布對亞歷山大·王的AI初創公司Scale AI進行巨額投資。此后,meta將整個AI部門更名為“超級智能實驗室”,由亞歷山大·王領導。
據稱,亞歷山大·王在上周與meta約2000名AI部門員工的會議上表示,他領導的小團隊的工作內容將對外保密,但meta整個AI部門都將致力于研發超級智能。然而,他并未提及模型未來會采用開源還是閉源模式。
隨著公司下一個股票歸屬期的臨近,一些未被選入meta超級智能團隊的員工可能會出現大規模離職的情況,這無疑為meta的未來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