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裁定,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廣汽菲克)正式破產。這一決定標志著這家投資額高達170億元的中外合資車企,在經歷了銷量暴跌、股東爭端及財務困境后,最終退出中國市場。
廣汽菲克的命運轉折令人唏噓。早在2010年,廣汽集團與菲亞特克萊斯勒(后并入Stellantis集團)攜手成立廣汽菲克,旨在打造集研發、制造、銷售于一體的世界級汽車企業。初期,Jeep品牌憑借其“硬派越野”的形象在中國市場積累了良好口碑,廣汽菲克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2016年至2017年間,隨著Jeep自由光、自由俠、指南者等SUV車型的國產化,廣汽菲克銷量飆升,2017年銷量更是突破22萬輛,成為主流合資車企之一。
然而,好景不長,2018年廣汽菲克因“燒機油”問題被央視“315晚會”曝光,銷量隨即大幅下滑。更關鍵的是,廣汽菲克在產品策略上偏離了Jeep的核心定位,開始爭奪家用SUV市場,這不僅稀釋了Jeep的品牌價值,也使其在市場競爭中陷入尷尬境地。2018年至2021年間,廣汽菲克銷量連年暴跌,至2022年上半年,銷量已萎縮至微不足道的1861輛。
廣汽菲克的敗局不僅源于產品質量問題,更在于其戰略上的短視。廣汽菲克在國產化后,試圖以家用SUV市場為突破口,卻忽視了Jeep品牌的越野精神。這種定位上的搖擺,使得廣汽菲克既無法滿足越野愛好者的需求,又難以在家庭用戶心中樹立可靠形象。同時,廣汽菲克在2018年徹底放棄轎車市場,將所有資源押注在Jeep品牌上,這一決策進一步加劇了其市場風險。
股東雙方的激烈沖突也是廣汽菲克破產的重要因素。2022年初,Stellantis單方面宣布計劃提升持股比例,遭到廣汽集團的強烈反對。這場股權爭奪戰不僅消耗了企業資源,更在關鍵時刻讓管理層陷入權力博弈,錯過了自救的最佳時機。在電動化轉型的關鍵期,廣汽菲克幾乎未推出有競爭力的新能源產品,這進一步加速了其衰敗。
廣汽菲克的破產,是中國汽車產業合資模式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縮影。隨著電動化、智能化浪潮的興起,本土車企如比亞迪、廣汽埃安等已具備技術反向輸出能力,合資品牌的技術優勢被大幅削弱。同時,廣汽菲克的失敗也警示我們,偏離核心價值的“貪大求全”只會稀釋競爭力。在消費者偏好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清晰的品牌差異化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
盡管廣汽菲克已成歷史,但Jeep品牌仍通過進口渠道在中國市場維持存在。Stellantis集團表示將繼續服務中國客戶,然而,“輕資產”模式能否在新能源時代立足,仍需市場檢驗。對于廣汽集團而言,廣汽菲克的失敗或許將成為其聚焦自主品牌的轉折點,廣汽傳祺、廣汽埃安的崛起已證明了本土車企在新能源賽道上的強大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