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行業正邁向“智駕平權”的新階段,然而,車主們的維權之路卻顯得頗為坎坷。比亞迪在六月面臨的13,870宗投訴,成為這一行業現狀的真實寫照。這些被忽視的投訴數據,正逐漸暴露出智能電動時代的一個悖論:技術更新日新月異,但對消費者的尊重似乎卻在逐漸消失。
長安引力UNI-K iDD車型成為了投訴的重災區,投訴量高達143例。車主們紛紛指出,該車型的車機系統存在嚴重問題,幾乎處于“躺平”狀態。在宣傳時,廠家曾承諾“終身OTA免費升級”,然而近一年來,車機系統卻未見任何實質性更新,連最基本的高德地圖都停留在過時版本,導致導航頻繁出錯,特別是在立交橋和高架路段,誤導駕駛的情況時有發生。對于車主而言,這不僅是使用體驗上的大打折扣,更是對品牌信任的嚴重打擊。
更令人感到諷刺的是,長安其他車型已經陸續開放了CarPlay、CarLife投屏功能,而售價更高的UNI-K iDD卻遲遲沒有動靜。這種“區別對待”的智能策略,讓車主們感到被背叛和失望。他們原本期待的高端體驗,如今卻變成了高價購得的“啞火”產品。
除了長安引力UNI-K iDD之外,榜單上還有不少車型的智駕承諾在兌現環節出了問題。例如理想、哪吒等車型,都收到了“輔助駕駛性能不穩定”、“智能功能閹割”或“座艙卡頓”等反饋。雖然這些車型的投訴量并未進入前五,但從增長趨勢來看,智能功能失靈已成為新一輪投訴增長的主要動因。
新勢力車企與傳統車企在這一問題上呈現出明顯的分水嶺。新勢力車企以智能化為核心競爭力,一旦更新乏力或承諾落空,品牌價值便會迅速下滑。而傳統車企如比亞迪,雖然也面臨著“新舊款替代”的價格爭議,但在智能系統升級方面卻節奏清晰、更新頻繁。比亞迪同步推出海洋系與王朝系的智駕版本,努力構建統一的智駕體驗。盡管比亞迪也收到了不少投訴,但這些問題更多是由于銷量大、更新快所帶來的磨合期問題。隨著產品線的整合逐步到位,投訴量的下滑也反映出比亞迪在處理這些問題上的節奏逐漸清晰。
長安無疑是在“智駕更新焦慮”這一問題上最值得警示的車企。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不怕智能電車沒有L3級自動駕駛或激光雷達等高端配置,怕的是廠家在宣傳時承諾有,購買后卻遲遲不見兌現。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車企不僅需要具備技術的起跑速度,更要有服務的持久耐力。接下來,消費者還能容忍多少次“承諾跳票”?在下一個OTA更新遲遲不到來之前,誰又會成為下一個被投訴榜敲響警鐘的車企?